遥远的艺术:西藏阿里地区那些珍贵的歌舞

有幸跟着西藏文化厅到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县探访,普兰县位于西藏西南部、阿里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是中国、尼泊尔、印度的三国交界处。普兰县的风光以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以及纳木那尼峰和鬼湖拉昂错而出名。

阿里地区因为高海拔的缘故,被人称作为“生命禁区”,不过普兰县算得上是阿里的江南,海拔在3900米左右,土地相对比较富饶,尤其是交通改善之后,这里在大棚蔬菜方面推广的也不错,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改善。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普兰县以歌舞而出名,歌舞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舞蹈队,或是兼职的演出队伍。通常都是在藏历新年的时候,或者比较大的节日,比如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如冈仁波齐文化节(9月中)等,才能看到各个地方的演出。由于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兴趣上的转移,许多传统遗留下的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若不是地方政府以及藏区文化部门的支持,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各类歌舞,真的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不管怎么说,若亲身去体验普兰县的歌舞演出,真的是令人震撼无比。下面图文简单来说一说。

科迦村藏戏

藏族人能歌善舞,有的村只有几百人,还有演出队伍和传承的舞蹈,着实令人佩服。科迦村是普兰县唯一一支民间自发的藏戏队,科迦,藏语中是“定居”的意思,其藏戏可谓是历史悠久,长达千年。藏戏曲目包括《诺桑法王》、《卓娃桑姆》、《白玛文巴》、《朗萨雯波》、《智美更登》等等,都是音译的名字,长的六个半小时、短的五个多小时。乐器以大鼓、小鼓、钹组成。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戴着蓝色的面具,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通常,科迦藏戏在每年藏历2月11日科迦男人节时每天唱演一种曲目,共进行五天的时间表演。有趣的是,在唱唱跳跳之中,还有对白,由于过去总有尼泊尔、印度来的观众看戏,并在戏曲中互动,所以在对白中也夹杂着尼泊尔语和印度语,非常有趣。每次在西藏雪顿节,科迦藏戏几乎都能出尽风头。

普兰服饰 宣服和宣舞

普兰服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中不同款式的服饰中,宣服是最令人震撼的。女子宣服又被称作为“孔雀服”、“飞天服”,肉眼可见的繁复,从头到脚披满了繁重的首饰:黄金、白银、绿松石、珍珠、玛瑙等等光彩夺目,仅仅把服饰都穿上佩戴上就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的同事在才旺多吉老师的家里,就体验了一把穿宣服的过程,穿戴到拿下来,需要的时间挺久的。

据当地人说,他们的服装大部分都是祖传下来的,现在很少能制作新的,仅仅头饰上的珍珠,就难以收集全。如果用金钱来换算,衣服三五万元,各种饰品加在一起,恐怕得将近百万元。重量也可想而知。

头饰的帘子有点像过去秦始皇的戴的,把脸都遮住了。宣舞演员要穿着沉重的服饰跳舞唱歌,当然不是剧烈的舞蹈,更多是充满了仪式性。歌声玩转悠扬,像是惊破了天边的云空。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家里祖传的宣服已经有多少代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的,只是一直在家里。如果将来磨损严重,如何维护也是个大问题。普兰宣舞起源于古老的象雄王朝,传承到古格王朝时得到了延续发展,几千年来,成为了阿里地区最具有象雄文化的民间特色艺术。可以到多油村,看一看宣舞。

秀布朵

秀音译为哨音,布朵意为男性生殖器,这是普兰箭术竞技的一种形式。在射箭竞争的前后,各种吟唱的表演,舞步,甚至对白也颇为有趣。据说从前有个妃子渴望生个儿子,却不能如愿,于是有算命的人说,在民间举行射箭活动,射箭者身着盛装,表演歌舞,以隆重的仪式来祈福,才能实现,后来果真如此。妃子如愿生下来的男孩,取名为智美更登。(智美更登也是八大藏戏其中之一)

秀布朵的顺序,是参与人员盛装落座,之后演唱“吉祥调”,然后两人为一组依次起身,伴着鼓点舞到射箭点,还有唱腔和吟诵吉祥念白。射箭时脱下上身的藏袍,伴随哒阿鼓、唢呐拉弓射箭,结束后整理盛装,伴着鼓点唢呐一边跳一边回到座位。(我不由得心里想,射箭也这么隆重啊)

西德村果尔孜舞

在大概1300年前,西德村遭遇了外敌入侵,经过浴血奋战,西德宗勇士们取得了胜利。于是,将士们穿戴整齐的头盔、盔甲,手持宝剑和盾牌,在有普兰特色的噶尔、宣舞风格的鼓点中翩翩起舞,咱们战士们的英勇。

千年以来,每年藏历的1月22--24日,西德拉德寺活动中,都会表演西德果孜舞,形成了浓郁的独特文化。果孜舞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贡村孔雀饮酒舞和柴鲁歌

仁贡村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地方,风景简直就像世外桃源,在雪山脚下,一片片油菜花海,美丽的孔雀河真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孔雀饮酒舞,就是模仿孔雀饮水的动作,加入到了舞蹈之中。步骤从孔雀摇头、抖肩膀、挥手、叉腰、下跪、饮酒、酒杯放回原处的全套动作。看着演出者俯下身自用嘴叼起了酒杯喝酒,非常有趣。所有演出者和嘉宾坐在风景如画的稻田里,一起喝酒唱歌跳舞,不远处还是牛群和羊群,真的是风景如画,人美在其中。

柴鲁歌也叫席歌,有上千年的历史,演唱时列席人员作者唱歌,当所有人列座以后,由年纪最长的人领衔演唱,在之后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唱词。柴鲁歌的普及率比较高,当地有仪式庆典的时候或者家庭宴会都会进行演唱。

赤德村“仲”舞

仲舞曾经失传过,其舞蹈是从贤柏林寺传承而来,该寺庙在赤德村,因重修贤柏林寺后,舞蹈又重新恢复了传承。

仲舞过去是宫廷的舞蹈,区别于其他的是,盛装的舞者头顶酒壶,在鼓和唢呐的伴奏中翩翩起舞。可以看到舞者们经常耸动肩膀,抬起脚尖,其步伐和手势据说都是模仿牦牛的日常行为,赞美牦牛。说实话牦牛火锅我真的是挺爱吃的。

“仲”舞通常在“堆羌”、贤柏林寺藏历1月28—29日“祈愿大法会”的祷告仪式、藏历6月4日以及各大节庆时进行表演,刚开始“仲”舞队有10人,慢慢扩充之后目前“仲”舞队由14人组成,“仲”舞能演一个多小时。

雅尔松吧 敬酒歌

雅尔松吧酒歌又叫央子歌,在普兰、扎达、嘎尔、日土等地区广为流传。歌者必须穿戴盛装,端起的酒杯口点有三点酥油,寓意敬天敬地敬生灵。通常敬酒的是妇女,喝酒的是男人。双方都会吟唱歌曲。

在多油村,我们见到宣服盛装的女士敬酒,从端着酒壶唱歌到最后敬酒的全过程,整个仪式还是非常壮观的。

后记

通过几天在普兰县的采风,还是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与众不同,也为这些歌舞艺术有些担忧。因为没有市场化推广,只靠政府补贴,如何才能长久呢?虽然阿里的年轻人外流的不是太多,但对于艺术的传承,还是缺乏足够的兴趣。我想,只有市场化的运作,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到这种美,才能让这些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普兰县是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地方,当游客们欣赏神山圣湖之余,如有机会,也去看一看当地的传统艺术,了解祖国的边疆以及边疆儿女生长生活的习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