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的非洲电影魅力

原标题:中国视角的非洲电影魅力

李安山

《影像突围:非洲电影之光》张勇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第一部专门论及非洲电影的专著《影像突围:非洲电影之光》的出版,令众多关心非洲电影的读者颇为兴奋。著作共分五章,论及“影像非洲”“为非洲立言”“区域透视”“国别之维”和“外部影响”。第一章主要涉及中国对非洲电影的印象与非洲电影的大致历史,其他四章专论非洲电影导演及女性导演,非洲不同地区制作电影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坦桑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等电影发展较快的国家的影片特点,非洲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等四个方面。

作为中国第一部专论非洲电影的著作,其贡献是先创性的,不仅使国人有机会从书本上认识非洲电影,作者也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当许多中国人在说非洲电影时,他们其实在说欧美电影工业制造的非洲影像;而当人们都以为自己在说非洲电影时,真正的非洲电影却被遮蔽,或者消失了。因此,在这种语境下,非洲电影进入中国尤其具有象征的意味。”

第一章呈现了从欧洲传到中国的影像非洲,揭示了中国拍摄的非洲电影“看不见的非洲”这一现象:情节战争化、场面奇观化、人物符号化与文化疏离化。近年来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电影人频繁走进非洲,打造了《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国产大片,非洲成为中国观众新的视觉生长点。虽然电影技术是从欧洲学来的,但非洲电影具有自身特点,音乐文化和运用口述传统都具有典型的本土元素。作者特意列出了非洲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情况,但直言非洲电影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不宜仅用欧美的评奖说事。

第二章涉及塞内加尔导演、“非洲电影之父”奥斯曼·森贝对非洲电影的贡献。“我关心的是如何展现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我把电影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电影是历史的学校”,这位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如是说。正是这种情怀和担当造就了这位非洲电影巨人。他一生不断为创造出具有非洲特点的影像而奋斗,“我所做的工作才是重要的,至于我自己,我想保持无名状态,消失在大众之中。”他导演的《马车夫》(1963年)用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劳动者的贫穷,有时被认为是非洲第一部影片。他所拍摄的电影不断为非洲人民的疾苦和妇女解放呐喊。本章谈到的另一位电影大师是有“吟游诗人”之称的毛里塔尼亚著名导演希萨柯,他的电影斩获众多国际奖项。作者指出希萨柯的电影具有某种法国属性,是由他自身的二重性所决定,即所谓“文化两栖人”,同时认为:“作为非洲电影人,希萨柯从不局限于非洲电影本身,而是强调一种大电影的概念,在这种概念中,非洲或欧洲,中国或美国,一切皆文本,一切皆为我所用。”

非洲女性导演是本章的另一主题。非洲电影的发展过程也是妇女解放的过程。她们首先是作为猎奇对象出现在欧洲人拍摄的非洲影片之中,作为奇观展现给观众。非洲导演与欧洲导演表现的女性完全不同,他们展现了年轻女孩、年长女性、女战士和欲望女性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非洲妇女,即自主的女性、反抗的女性和成功的女性。作者特别指出了非洲女导演与男导演不同的创作特征:反抗性别歧视,重塑女性形象;批判非洲陋习,反思女性苦楚;叙述视角温情,解构观看之道。作者指出:“她们的镜头,她们的曝光,帮助人们普及女性权利观念,不断推进非洲的女性解放事业,同时也为世界重新认识非洲女性提供了新视点,这是非洲女性电影人的贡献,更是非洲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表征。”

第三章有三个主题。其中,“西非电影的仪式”对仪式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得到诠释:作为一种电影叙事的仪式,与西非电影中文化身份认同相匹配的仪式呈现,仪式对西非电影形式与风格的影响。仪式首先表达西非电影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视。森贝指出,“仪式非常重要,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仪式。非洲人通过仪式识别自己,欧洲人很难理解这一点。”而另一主题“从诺莱坞到非莱坞”展现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非洲电影制作从1992年开始享誉全球,尼日利亚的电影行业在2014年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就业人口超过100万人。诺莱坞带动了非洲视频电影的出现,如英语电影的“戈里坞”、肯尼亚的河坞、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坞”和“邦戈坞”等。

第四章分别阐述了几个国家电影事业的发展,包括坦桑尼亚电影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到尼雷尔时代,再到有“邦戈坞”之称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录像电影革命。有关南非电影的章节虽然标题是“种族隔离之殇”,但主要展现的是新南非诞生以来的电影。南非电影虽起步很早,但在白人种族主义盛行时期只能是畸形发展。不言而喻,种族隔离制在南非造成的长期性精神创伤需要长时间的治疗,电影是这种社会改革的工具之一。作者指出,新南非电影的繁荣表现在以下方面: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电影人才;发展国际业务,提高制作水平;构建商业网络,培育本土特色;建立院线系统,畅通艺术渠道,并对南非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迈向新诺莱坞”描述了非洲电影发展的领头羊尼日利亚电影从粗制滥造到逐步精良的制作过程,在编剧制作、摄影技术以及拍摄场景方面不断提高的新趋势。

第五章“外部影响”有三个主题。“走进非洲”总结了十七年期间中国电影在非洲的放映情况。作者列出了中非电影交流的多种形式:互办电影周、设立代表处、配合外交活动放映以及参加非洲电影节等,同时总结了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抓重点国家的差异化合作、重视非洲方面的感受等经验及遗憾之处。“香港也疯狂”主要介绍了香港电影在非洲的放映情况,特别是李小龙等具有特色的武打电影等,同时分析了香港与非洲电影交流的影响及意义。“电影节的魅力”分析了非洲电影与西方电影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化地位不同给非洲电影造成的两难境地以及非洲导演的双重身份等实际存在的问题。

张勇的这部著作首次向我们展现了非洲电影的魅力,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中非优秀文化交流的理想渠道,也拓宽了我国非洲研究的新边界。

(作者为非洲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