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调休既然难以取消,那么节假日还可以增加吗?

原标题:调休既然难以取消,那么节假日还可以增加吗?

2024年4月22日,张雪峰团队一名老师发布视频,视频中张雪峰宣布公司五一不调休,周日不用上班,随后的第一个周六也不用上班。

这引起了进入调休周网友的羡慕:“老板,你就告诉我,学什么专业才能进你的公司”“希望全国公司卷起来”……

“五一”将近,调休话题引发热议的背后,是“打工人”面对抢票难、路途堵、景点挤,以及两个连续6天工作日背后的疲惫。

在网络平台,公众对“如何放假”各抒己见,有的人对调休“深恶痛绝”,认为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有的人支持调休,甚至希望每个月都调休,最好可以连上两周,然后放6天;还有的人认为节假日太少,现在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多给大家放点假对整个社会绝对是有利的;也有人认为与其讨论调休,不如先切实保障双休制度和带薪年假的实施……

“近期对于调休的讨论程度很热烈,期待政策会有所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图源新华社

01

法定节假日确有增加,但“调休”未改变

调休,是通过上借下拉周末休息日,与法定节假日共同凑成3-7天假期的休息方法。也就是先有周末休息日,才有调休。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当代放假制度就已奠定。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属于全体人民的假日包括新年(一月一日),放假1日;春节(夏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放假 3日;劳动节(五月一日)放假1日;国庆纪念日(十月一日、二日)放假2日。

直到1995年,中国都处于单休时代,甚至曾经全年无休。1986年,受到国外工作制度启发,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带领着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我国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

“五天工作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3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第174号令《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而中国人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周末是1995年的5月6日至7日。

图源视觉中国

而调休则始于1999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改,该办法将国庆节、劳动节的法定假日增加至3天,加上1995年确定的周末两天休息日,合并成七天长假。春节、国庆节、劳动节三大长假对拉动市场消费作用显著,“假日经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此后节假日天数有所增加,但“调休”未曾改变。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对法定全民节假日作了调整,首先将春节的三天假期提至除夕开始,将五一节减少为一天假期,同时加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并放假一天,将法定节假日增加至11天。2013年12月11日,第三次修订将春节假期改回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不少国家调休,将公共假日与邻近周末结合在一起,只不过很少像中国这样全方位和系统性,因为调休虽然可以几天连休,但是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马亮介绍。

以有类似调休制度的日本为例,日本在1985年的时候修改了关于节假日放假的条例,规定如果出现2个法定节假日中间夹1个工作日的情况,那中间的1天也自动休息。此外,如果法定节假日遇到了周日,那就顺延到下一个工作日,如果是碰到了周六,则不会进行顺延。

02

调休难以取消,节假日可以增加吗?

对于调休能不能取消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10月25日发布的“2024年放假安排的五大突出亮点”中就有所回应,“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

国家发改委表示,因为7个法定节假日中,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元旦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是按照公历来确定的,清明节又是按照节气来确定的,与公历历法中的双休日不够衔接,如果不做调休,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间隔1个工作日、造成节假日“碎片化”等情况,形成很多“单蹦”。调休就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对于目前假期制度,公众最多的反馈是“累”,我国从2007年对法定全民节假日进行调整后,节假日天数在十余年来再未变化,增加节假日的建议可行吗?

澎湃新闻则从“目前中国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吗?”这样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从舆论层面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对于调休“凑假”模式,意见很大、希望政策得以调整的呼声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调休“凑假”模式是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让公众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这种模式的导向很明显,不是为了让公众真正“休息”,而是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动消费经济。所以公众对此意见很大,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02

“调休”已多年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制度,到现在已经接近30年的时间。

1999年起,为了促进旅游消费,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开始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成长假,“五一黄金周”“国庆七天乐”随之成为国人出游的旺季。

但节日不一定都紧挨着周末,调休就这样应运而生。前几年,由于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个节日放假,偶尔调休似乎不太影响人们的心情。

图源网络

但为了解决集中出游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2008年起,五一减少为1天假期,增设清明、端午、中秋各1天假期。这一年,调休制度也正式开始实施。

但不同以往的是,假期更分散后,调休变得更加频繁。

“调休”模式被网友称为“年年被骂年年骂”,今年不仅要继续,而且还翻出了很多“老黄历”。

被称为“打工人互联网嘴替”的歌手那英,在十余年前就曾在社交平台吐槽过调休制度;2022年央广网的发声也曾被认为是可能撬动调休制度的有力抓手。

03

媒体入场能否撬动政策?

媒体入场,舆论升温,放假模式是否可能在媒体的关注下获得调整?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政策信息系统、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是影响决策的因素,其持续传播、各方参与、深度互动的属性对于政策的走向有一定影响力。

而这其中,网络媒体发挥着互动中介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帮助下,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策决策的过程简化、成本降低,由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信息鸿沟”逐步弥合。

不同于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的随意“吐槽”,新型主流媒体通过从用户角度出发搭建沟通平台、设置民生话题、聚焦民意关切的行动,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民众关心的话题深入造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引起相关部门的关切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