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历史: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史

原标题:敦煌历史: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史

郑炳林

《敦煌通史》郑炳林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古代敦煌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民族交融的乐园、多元文化汇聚的舞台。《敦煌通史》对敦煌地区漫长历史时期民族状况的考察,证明了敦煌是“华戎所交”诸民族竞相绽放的都会,这一历史定位自汉以降,始终不曾动摇,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特色。

“敦煌成为华戎交汇之都会并非只是形容东汉时期的情况,早在西汉经敦煌开辟西域南北道后,敦煌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东西方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中华文明的向西探索以及寻求与西方对话,不仅体现在西汉时设置敦煌郡并将西域纳入治理,还表现在中西使客经由敦煌频繁往来。无论魏晋,抑或隋唐,无不通过敦煌经营西域,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不绝。

对于敦煌历史开始的时间,我们都会想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后投降汉朝,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西汉政府在河西敦煌驻军屯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置敦煌郡,并移民实边。实际上敦煌的历史要比这早很多,敦煌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应当始于西周穆王(穆天子)时期,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即位十五年来到今敦煌和罗布泊一带。《山海经》记载敦薨之山出敦薨之水,敦薨之水西流进入盐泽,盐泽即罗布泊。这些都是关于敦煌最早的记载,就是说敦煌在先秦已经被中原王朝所了解和认识。关于敦煌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有认为是外来语言的音译,也有认为敦煌和武威、张掖一样,名称来自西汉政府的美好愿望。总而言之,关于敦煌的历史还有很多谜团需要我们去研究。因此我们将《敦煌通史》的上限确定在西汉,兼及先秦敦煌历史;下限以清末为界,部分内容兼及近代。

敦煌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西北史的缩影,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史。因为从西汉开始到唐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就是敦煌,敦煌的历史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关系密切。西汉敦煌郡有西域都护的军备物资存储仓库——居卢訾仓城,西域诸城邦入贡皆经由敦煌进入中原,中原派遣到西域的官吏驻军也都经由敦煌送往迎来,因此东汉敦煌有华戎所交之都会之称。曹魏时期有仓慈、皇甫隆等担任敦煌太守,发展敦煌郡并维护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十六国时西凉建都敦煌,后北凉消灭西凉占据敦煌。北魏灭北凉后,设敦煌镇。隋代的敦煌依旧是通使西域的咽喉之地,有三条道路从敦煌出发前往鄯善、高昌和伊吾。唐代前期以敦煌作为经略西域的基地,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精兵东调,吐蕃趁机进攻,河西节度使在吐蕃的打击之下,从凉州迁徙到敦煌,最后在敦煌以“勿徙他境”为条件被迫投降。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兵赶走盘踞敦煌六十余年的吐蕃官吏,敦煌进入了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在脱离中原王朝管辖六十余年后再次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管辖的一部分。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曹议金代替自立为“西汉金山白衣帝”的张承奉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进入了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归义军时期的档案资料,使这个时期敦煌的精彩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宋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敦煌,敦煌进入西夏统治时期,此后又经历了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相关文献资料记载都比较少,也是敦煌历史研究的空白。敦煌从西汉到清代历经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繁荣的时期又尤以西汉、十六国、归义军时期最为精彩。其他时段如曹魏、隋、唐前期和吐蕃时期的敦煌历史也呈现出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画面,牵动着当时整个西北历史的发展。我们力图用自己的研究将各个时段敦煌历史的面貌重现出来,这就是撰写《敦煌通史》的目的。

根据敦煌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敦煌的历史划分为两汉、魏晋北朝、隋及唐前期、吐蕃占领时期、张氏归义军时期、曹氏归义军时期、西夏元明清等七个阶段,分七卷撰写。

自西汉始,中原移民就将汉地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带到敦煌,与当地月氏、羌等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兼受西域文化影响,使敦煌文化自诞生之始就带有显著的多元文化特色。杜海《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从儒、释、道三个层面探讨了此时期敦煌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多元文化在敦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书中介绍“敦煌文化兼收并蓄,佛教文化亦渐趋繁荣,与之相关的造像、石窟、壁画,乃至有关的习俗节日、思想文化观念等都表现出文化融合的特点”。而道教文化进入河西后,“为迎合河西民众祈祷祭祀来消弭灾祸心理,吸收术数文化,将推算、谶言等方式贯穿至教义中,推动其知识与逻辑近于一般常识与普遍理念”。

(作者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