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旅大考中,一个小渔村的解法

“这是黄河水进入渤海前的最后一段路,陆地和海洋相连的尾声,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身着白衬衫、黑西裤的崔建玉身姿挺拔,精明干练。

今年52岁的崔建玉是一只“归雁”。2019年之前,他的人生是渔村青年白手起家的故事,之后,他决定改道“飞回家”,终点是东营市垦利区红光老十五村,母亲河哺育的最后一方土地。

4月底,崔建玉站在平整错落的村路上,介绍着回乡后的最新“杰作”:八艘在海上飘摇已久的老渔船,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级的“爆改”,已变身美丽船宿。它们衬着如洗碧空,如珍珠般嵌在穿村而过的河流旁。

垦利老十五村的船宿

它们也是村民为迎接县域文旅大考写下的答案之一。今年,县域旅游在文旅领域呈现出黑马之姿, 在渤海畔栖息已久的小渔村亦不想缺席这场考试。

渔民正在老去,渔村只能走向消逝?

崔建玉16岁开始就在港口码头奔波奋斗。2019年6月,他正式接任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时,已拥有市值达5000万的浩博特等公司,用“成功人士”的头衔来形容他恰如其分。

与之相对,当时的小渔村却正深陷转型困境。“渔民年龄结构偏大,又连年减少,年轻人不爱干,都在外边打工,所以村里也存在一个人力断档的问题。”

崔建玉回想,小村子周围是占比高达80%的盐碱滩涂,灰白的盐霜拒绝了作物繁茂的可能,村民只能倚重出打鱼这一条生路。然而,向海洋“讨生活”并非易事,渔业资源也非取之不竭,产业单一和萎缩导致回乡这个选项对青年劳动力而言,难谈吸引力。

以渔业维生的村民(图源:垦利融媒)

人没了,鱼虾少了,产业焉存?他直言,“靠海吃海能吃多久?渔民之后的生计都成问题。”想依仗渔家文化发展第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崔建玉形容东营是“靠海不见海”,孤东海岸线俗称海上长城,距离市区的服务资源较远,难以像其他海滨城市一样形成配套支持。

“东营可以说是个'移民城市',口味上是大杂烩,所以也很难打'东营菜'这个概念。”崔建玉分析,在对于第三产业至关重要的餐饮业层面,东营作为一个年轻城市亦有其复杂性: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东营的建市,五湖四海汇流而来的建设者带着各自迥异的生活经验而来,这也意味着餐饮相对难以形成统一品牌。

随着一代渔民老去,小渔村似乎笼罩着消逝的阴影。也正因如此,回村对于崔建玉而言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是,直面挑战的精神,似乎是企业家的天性,当一通来自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红光)党工委的电话打来提出邀请时,崔建玉甚至涌出了一股再创业的激情。

他还透露,当时十五村村主任一职已有两年的空白,村庄管理亦急需理顺,种种难题迫在眉睫,尽管也经过了再三考虑的难捱过程,但“使命”两个字还是让崔建玉决心反哺乡邻,要把小渔村的“挽歌”唱成“凯歌”。

文旅春风一吹,吹来“上岸”机遇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它既延展着城市生活的便捷轻盈,也呈现着乡土图景的淳厚风情,于是,“梦中情县”愈来愈多地成为公众出游的目的地。

《全国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18个县。而今年“五一”期间,县域旅游更是捷报频传。携程数据显示,县域市场的酒店预订订单同比增长了68%,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了151%。

文旅的春风越吹越劲,也吹开了小渔村的门,为了迎接今年这场文旅“大考”,它亦准备已久。渔家文化,显然是老十五村最为丰沛饱满的文化储藏,无数个与风浪搏斗的瞬间和渔歌唱晚的夕照,共同密织起渔家文化的风帆。

只是,怎么才能把这些渔俗、渔趣的故事讲给大千世界听?曾为商人的敏锐嗅觉让崔建玉很快捕捉到了电商直播这一最猛潮头。于是,2020年8月,抖音平台上悄然出现了一个叫做“老十五村支书海哥”的账号,“海哥”这个邻里乡亲嘴里的昵称一路叫进了短视频直播间。

短视频平台的“海哥”

崔建玉很清楚,IP化是文旅布局举重若轻的一环,做电商直播势在必行,但是,谁能做成了新的难题。“我们能保障,最起码比你在外边打工的收入更高。”崔建玉说,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他三番五次游说6个从渔村走出的年轻人,并通过许诺条件组建起专有电商团队,并搭建了500平方米的电商销售平台。

对于退役渔船的再造,是更具浪漫色彩的另一线下布局。过去,一条渔船“靠岸”,便意味使命终结。但是,在崔建玉“渔游一体”的思路中,老渔船是渔家文化最具标志性的载体,如果与食宿结合,将释放出成倍魅力。

“我们靠近海边,既要考虑对泄洪的影响,也要考虑海风大带来的防御、防潮的问题,渔船的结构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请教了当地有经验的老木工,由他们把关图纸。”崔建玉介绍,最初对渔船的挑选就颇费心思,对其木质结构稳定性的考察排在首位,改造时多方参与。每艘船屋平均斥资20余万,使其外观如昂扬的海上斗士,极具风情,内部则明亮宽敞,精致现代。

船宿内部宽敞现代

具体利用上,崔建玉把握当下热点,对8艘渔船作出了差异性规划——住宿、餐饮、研学。“为什么要搞研学?因为内陆的游客对海上生活还是比较陌生的。生产场景、捕捞工具、风俗习惯,对他们来说新鲜感十足。”崔建玉兴致勃勃地说,“损坏程度比较严重的渔船,不能做船屋的,我们准备放进露天的渔业博物馆,另外还会从全国收集各类渔船,希望能把老一辈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同时也能做成业态矩阵,让当下的人受益。”崔建玉说。

为了还原历史脉络,老十五村的河滩被划分成生活居住区、近代发展区与共富区域,各区块展品各异,意在展现自1935年建村至今,小渔村如何迎来第一批艰苦拓荒者,而后如何扎根滩涂,今日又如何奔赴共同富裕。空间与时间在此交错,形成了历史的深邃纵深。

船屋与康养社区并列而立

此外,对于村民原先自住的老旧房屋,村里提供了有偿放弃、租赁等模式回收集中打造为漂亮的渔家小院,从村中养殖基地新鲜运来的虾蟹尚在活蹦乱跳,便进了小院的农家灶台,变作一顿海边的珍馐。垂钓基地和康养社区亦初具雏形,小渔村的“考前功课”是扎实而全面的。

渔家小院

崔建玉有着商人务实的特点,他坦言没有希求过老十五村能一夜爆红,“说实话,咱现在还没有能力完全吸引省外的游客,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运作模式一步步把人拉过来。所以现在主打的还是近郊游,先逐步通过这种渔家文化和近海餐饮,让周围城镇的老百姓感觉能玩出特色,慢慢把口碑做起来,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品牌的概念。”

制度探索,是“迎考锦囊”里的压箱法宝

在崔建玉走马上任初期,他便咬定了有一仗非打不可,打赢了小渔村才能真正恢复活力: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见到记者,他亦把“产权改革”挂在口头,当做最重要的成果介绍,在他眼中,这也是一切产业创新布局的基础。

“老百姓跟着你这集体发展能得到啥?为啥要分红?谁能从中分红?怎么分红?这些问题解答不好,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为了摸索答案,2019年起,老十五村先是把家底盘清,确定了集体资产的边界,而后全面启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锦帆、聚帆、海帆等专业合作社,放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

崔建玉在寻求一种平衡:既能够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通过使村民确权、获权、赋权,激发主人翁式的干劲;又需小心翼翼地处理“分蛋糕”的问题,他再三强调,目标是“与村民实现利益链接”。

村民正在渔家院后厨处理新鲜食材

能够完成对渔船与渔民房屋的改造,打造电商基地与垂钓、养殖基地等文旅创新,均得益于上述制度层面的探索,这也仍然不是终点,崔建玉不讳言,“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让村民慢慢地理解、适应,真正让他们认可我们村干部在干啥。”

沿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标语

在互相认可的基础上,崔建玉畅想,在这场逐渐下沉至村镇的“文旅大考”中,未来老十五村将全员动员,全员“赴考”,“在我心里,人还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真心希望借着文旅这股子东风,让村子红火起来,大家日子红火起来。”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