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创业故事】从旅游人到农民,一个丽江旅游车师傅的土地回归之路

2023年春天,濮正天的果园终于丰收了。36万斤沃柑以每斤2元多的价格销售,直接上了冷链车,出口到了越南。

刨去成本,濮正天这一年有几十万的收入。濮正天盘算着,再过两年,就可以把借款还清,到时候,一家人就可以过上梦想中自由、幸福的生活了。

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在许多人听来,很值得羡慕。仿佛经营一个果园的全部过程,就是家里有地,然后等着天上下雨,等着果子成熟,然后就等着数钱。但濮正天自己清楚,这条路走起来到底有多苦。

许多人都说,在丽江做旅游的人,赚惯了快钱,就难得沉下心再去赚“慢钱”了。

这句话,濮正天并不认同。

2017年以前,濮正天开着他的商务车,妻子接待的是高品质的入境团,在丽江旅游市场上摸爬滚打。那是丽江旅游如火如荼的年代,财富传奇一个接一个。

濮正天没有成为财富传奇。他们接的是入境欧美团,需要的是熟练的英语导游和专业服务的司机,还算做得顺利。做旅游,许多时候看的是“运气”,运气好时,濮正天每月能赚两万块钱;运气不好时,一个月赚两千块钱的也有。他和妻子尝试过创业,开出租,开洗衣店,也曾忙得脚不沾地夙夜不眠,但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曾长久。

做旅游时候的濮正天,与外国游客在一起

那时在许多人看来,开旅游车是个吃香的行业,实在不必折腾其他。但濮正天的骨头里似乎对“稳定”有着强烈的向往,非要有个自己的产业不可。这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农家、毕业于丽江农校,更是因为他刚入行之时就经历了“非典”之困,虽然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远没有后来的新冠来得严重,但还是让濮正天一早便存了个想法:“做旅游,太不稳定,交通运输风险太大,不是长久之计。”

2017年,濮正天的妻子怀上了二胎,而他的岳父又突发急病。面对需要医药的老人、等待养育的孩子,濮正天终于下定决心:如此不稳定的旅游,是不能再搞下去了,必须去做稳妥的事情。

濮正天,居然去种地了。

这个选择,在如今看来实在是冒险。众所周知,农业不是一般的难做。从种植到管理,从品控到销售,就连许多久经沙场的商场老将都在农业上折戟,何况他一个毫无家底的莽汉?

但对中国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土地更稳妥的呢?

为了这个简直荒唐的提议,妻子不知道跟濮正天吵了多少架。一方面是资金缺乏,要去做农业,就必须借贷,可万一做不成,一屁股债如何偿还?一方面是家庭和孩子,他这一去做农业,家里怎么办?还有,濮正天两口子都出身农家,从小也是点豆插秧长大的,好不容易念书出来跳出了农门,如今居然又要回去种地,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但濮正天就是一意孤行,他就是认为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就是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就是觉得在土地上,就是实在。他接手了金沙江边50亩土地,认认真真地翻出自己曾经在农校学到的技术,种起了沃柑。

那时候的濮正天,远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自信。嘴上,他安慰妻子:辛苦几年一定能成。背地里,他安慰自己:实在不行,大不了回来继续开车带团。

但,是人总得搏一搏。

濮正天的果园,在下金安村,果园不通公路。附近是险峻的“十二栏杆坡”,滚滚金沙江劈头盖脸而来。果园唯一的出入口,是古桥“梓里桥”。远远望去,铁索横渡,果园苍翠,仿佛世外桃源。

但这里有多苦,只有濮正天自己知道。

毕竟是农学专业出身,濮正天确实比旁人多着一些优势。

比如,选择沃柑,是因为他知道,沃柑这种水果丰产性好。另外,金沙江畔是干热河谷气候,温度高,早晚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对于柑橘种植十分有利。也比如,他很清楚选种苗的重要性,绝不是随便扦插一根树苗就可以的,一定要用灭菌脱毒苗,这样才有力于管理和丰产。于是濮正天掏出了家底,又跟亲朋好友借遍了钱,先是投入几十万元专程跑到重庆柑橘研究所购买树苗,又花了十来万,给五十亩土地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

金沙江边的沃柑林

从一株株矮矮的小苗开始,濮正天正儿八经地回归了土地。

沃柑树苗的生长周期长,从种下树苗到开花挂果就需要三年的时间。濮正天住在果园旁的小棚子里,旁边就是羊圈——这里气候炎热,蚊蝇凶猛,动辄四十度的高温煎得人死去活来;再加上远离村庄,电压不稳,一旦抽水浇灌,屋里电磁炉、电饭煲就用不了了,只能摸黑烧柴做饭。

为了节省开支,濮正天但凡能自己做的工,就不愿花钱再找工人。浇水除草,施肥打药只能算轻活,他还得亲自修剪——沃柑树长着长长的尖刺,每次在树丛中穿梭修剪,濮正天都被戳得遍体鳞伤;因为不通公路,唯一的通道梓里桥又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通任何车辆,濮正天要搬运化肥只能靠人背马驮。

刚种下的沃柑树苗

一百多米的梓里桥上,濮正天背着七八十斤重的化肥农药,一天往返上百趟。河谷骄阳似火,江风滚烫,濮正天连抬头看一眼远处都做不到,只能低头,望着汗水穿过铁索上的木板,落入滚滚长江。

仿佛穿越时间,一个人走成了一支马帮。

濮正天在金沙江边挥汗如雨的时候,他的妻子在丽江,也泪如雨下。

自从濮正天去搞他的农业,就完全断了收入,家里所有开支只能靠妻子去苦。大儿子还小,二儿子还在肚里,妻子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孕检,一个人照顾孩子。最苦的时候,老二得了肺炎,妻子忙着工作,只能让那么丁点儿大的孩子一个人住院,等老大放了学,再去照顾弟弟。

可是儿子真是乖,自己住院都不哭。说起这些,妻子就掉眼泪。

2020年春天,濮正天的沃柑终于熟了。

这一年,收获了几万斤果子。濮正天请附近的村民来采摘,又把果子背出去。附近的村庄因为没有学校,大部分的家长为了孩子求学都到丽江打工去了,几乎走光了,留下一群老弱。妻子也在人群中,背着几十斤重的篮子,忍着肩头的剧痛,在梓里桥上来来回回,边走边掉眼泪。

第一年丰收,濮正天和妻子却并不高兴,因为果子品质不好,几乎都是“花皮”,价格根本卖不起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技术已经不够用了。

逐渐长大的沃柑树

但是,熬了三年至今,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就算濮正天还想继续种,继续学,又何以为继?

还好,此时濮正天从妇联申请的创业贷款发放下来了,15万元仿佛雪中送炭,濮正天简直喜极而泣。他赶紧奔赴褚橙基地、广西沃柑基地去学习技术,还加入了行业技术平台,咨询专家,请教前辈,又赶紧回到自己的果园实践。

第二年,濮正天的果园丰收了十八万斤。这回倒是不花皮了,可是果子脱水,果肉发“泡”,口感差劲。

收获的沃柑

第三年,也就是2022年,濮正天总算是种出了让他满意的果子,果实大而饱满,结实水嫩,不幸的是这一年因为疫情,外地客商迟迟进不来,果子还是销不出去。濮正天仍然心急如焚,只能一家人开始做“微商”,不仅自己卖,还发动所有亲朋好友一起卖。可是“微商”式卖法客单量少,濮正天只能一份一份包装发货。这里本就交通十分不便,必须送去远处镇上才能邮寄,又是把濮正天折腾得死去活来。如此卖了好几个月,濮正天才等来了客商,终于把果子卖完。

直到2023年,当疫情阴霾散去,当果实黄亮晶莹——濮正天望着36万斤沃柑被包装送上冷链车,前往异国他乡,他才长出了第一口气,丰收了。

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濮正天和妻子一说就笑。

说当初为了果园的事,吵架吵得天翻地覆,一见面,两个人对着哭;

说把两个屁大的小孩自己丢在医院,让大的照顾小的,还挺懂事;

说如今周边村民都觉得果园里的活太苦,花钱都请不来,要招工得去更远的村庄招;

说现在也有已有少数村民回到了村庄,在他们的带动下,也开始种植沃柑,已经有面积二三百亩了;

说雨季的果园天气舒适,火腿好吃,江面上的铁索桥多么美丽。

丰收,村民来帮运沃柑

他们并没有忘记过程中的千辛万苦,只是他们相信,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接下来,只会越来越好。

濮正天打算把果园好好地疏一疏,等贷款还完,他就不想再追求多么高的产量,一门心思想着要种出品质更好的沃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好果不愁卖,只有好的品质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还想在果园旁养羊和牛,再养些鹅,搞复合型农业,说不定,还可以搞搞乡村旅游。

濮正天没有丢失曾经做司机时善于发现的眼睛,碧绿的江河、巍峨的十二栏杆坡、古老的铁索桥,都是他眼中难能可贵的美景,他甚至想开发一条徒步路线,带着游客们走一走曾经马帮们走过的路,看一看曾经的风景,然后来果园里摘摘果子,尝尝美食。

“我有点不好意思说,”濮正天说:“但是我真的想,说不定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呢!说不定,这就是乡村振兴。”

策划|丽江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图文|读本人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