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时光偏爱运城,我到万荣只看两座楼:秋风楼与飞云楼

“地上文物看山西”,很多人对山西古建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同石窟、悬空寺、平遥古城这种大ip。

近几年因为“重走梁林路”火了起来,带动应县木塔、五台山下的南禅寺、佛光寺包括广武长城也逐渐亮眼了起来。

待我们翻开古建地图,才发现偌大的山西,古建、壁画、雕塑太多太多了,国家级文保也是数不过来。毫不夸张,对古建文化感兴趣的人,三四次山西也未必能看全。

既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那我们就要分而治之。先把目光,看向山西的西南角-运城。

运城市内的盐湖

运城位于山西西南角,境内横亘着中条山,市中心有一座盐湖, 城市因“盐运之城”得名。

运城是蜀汉大将关羽的故乡,因此运城一直被视作关公文化的发源地。

但对于古建爱好者,运城有深入寻访的独特价值。

时光偏爱运城,历史赋予了这里丰富多彩的中国古文化地标。

万荣-后土祠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

后土祠后土文化发源地,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

水流在这里减缓,形成了一处天然的方泽坛。这块风水宝地在4000多年前被轩辕皇帝看中,来这里设坛祭祀。如此独特的天然祭祀场,在郦道元《水经注》里也有记载,“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

国内被历代君主举行祭祀的场所也并不少,例如北京的五坛八庙,皆为祭祀使用。但说到后土祠,所祭祀的对象更为独特了。

古语“皇天后土”,后土即为大地之母,每年三月十八,皇帝来后土祠祭祀,不仅因为那天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对春天的一种祈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上古文化中,祭祀是国家大事。

中国历史上,最初的祭祀对象,是“社”和“稷”,前者是就是土地之神,后土之母;后者是谷物之神。

轩辕皇到后土祠祭祀,正式开启了中华民族祭祀后土的先河。

人类的依存,自古都要仰仗自然。黄河多次改道,后土祠也因此多次被冲毁。现在看到的后土祠为同治九年所建,虽然规模不比唐宋时期,但在黄河边上看到这样一座高台之上的古老祠庙,心情也是有些激动的。

后土祠最的后一进,高高耸立着一座秋风楼。当年汉武帝来祭祀之后,吟诗一首《秋风辞》,秋风楼便得名于此。

除了与黄河落日圆相对的秋风楼,后土祠内呈品字形布局的前后三处戏台,为全国孤立,也是极为珍贵。

正殿、香亭、献殿,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尤其正殿门廊上方,一整块核桃木呈现了各种美好寓意,被喻为木雕的“清明上河图”。

虽然后土祠不再拥有曾经的辉煌,但是从黄河一号路开过来,遥远的前方是那高耸的春秋楼,的确让人有种前虔诚朝拜的神圣之感。

万荣-东岳庙

与应县释迦塔合称“南楼北塔”之飞云楼

“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句民间谚语,说的就是万荣东岳庙的飞云楼。

走进东岳庙的山门,飞云楼迎面而来。

这座被喻为中华第一木楼的建筑,与应县释迦塔合称“南楼北塔”。

飞云楼高23米,只是释迦塔的三分之一高。“半截插在云里头”,不是有因为这座木楼高度有多么惊人,而是从其外观来讲。

木楼三层四檐,斗拱层叠,如云朵簇拥,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因而生此谚语。

当时设计建造飞云楼的工匠并没有留下名字,但面对这样一座精巧繁复的木质楼宇,观者的内心满满都是敬仰。

全楼设了斗拱23种共计345朵,形式多样,编排细腻。屋顶飞檐用了彩色琉璃瓦,在阳光加持下多了一分精致。

我们常见的寺观布局,高大的建筑会安排在中后部分,但东岳庙的飞云楼安排在入口第一进,相对狭小的空间更凸显木楼的气势。

历史上的东岳庙,也是经历了多次重建。除了明代遗构飞云楼,庙内还有元代遗构献殿与午门、清代遗构阎王殿等等。

整座的东岳庙的中轴线上的建筑规制保留的相对完整,从前向后递进参观,犹如在体验一首建筑交响乐,节奏感十足。

运城的文旅也是做足了功夫。运城旅游年票,可以一卡通行大部分景区;永乐宫内的临摹画室,解州关帝祖庙内的文创陈列,让前来的人可以多角度了解中国古文化与艺术。

带一片临摹壁画,或者一张关帝庙牌匾冰箱贴回家,我们的旅行在回忆里也得以绵延下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