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曹妃甸的网红鸟-鸻鹬(héng yù)鸟

曹妃甸“驿站”的鸻鹬鸟

曹妃甸湿地是鸟的天堂,鸟的数量、种类众多。鸟儿们的倩影、歌声、动人故事在曹妃甸湿地随处可闻可见。这些小精灵是曹妃甸人眼中的“网红”, 曹妃甸人打心底爱着他们。

今天推出【曹妃甸的网红鸟】系列第四期,希望大家和我们一样也爱上这些鸟,并一起保护他们!第四期向大家介绍的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鸻鹬(héng yù)鸟。跟小编一起读:héng yù!héng yù!héng yù!

请大家欣赏视频

在世界陆地和海洋的上空,存在着人类肉眼看不到的最繁忙的高速公路,迁徙的鸻鹬类鸟每年两次往返于这条长廊,奔赴它们季节性的故乡。曹妃甸及其附近的滨海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据北京师范大学长期监测,约有89种35万只迁徙水鸟利用此地,其中包括27个物种的种群数量超过其全球种群总数或迁徙路线总数的1%,显示该地区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尽管看上去十分相似,但这些鴴鹬类鸟从结构到外表完全不同,可以通过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加以区别。最普通的种类是鹬,有麻雀大小的红颈滨鹬、长趾滨鹬,也有个体很大的大杓鹬、中杓鹬、白腰杓鹬,有相似的形状弯曲的喙可作复杂的扭曲探测,因为它们需要在泥滩的洞穴里捕捉螃蟹和虾类。短喙的滨鹬觅食动作像缝纫机一样,能捕食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斑尾塍鹬使用它们的长喙的柔软顶端捕捉隐藏的多毛目蠕虫;能游的半蹼鹬可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把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甲壳类吸入;红腹滨鹬探测小的甲壳类动物,甚至不需要接触它们就吞食了。鴴类及其亲缘鸟类,缺少鹬那样青春的喙,长着短而硬的喙,在敏锐的大眼睛的帮助下守株待兔式的觅食。在滩涂上,它们等待无脊椎动物的出现,然后快速移动,并捕捉那些尚未感知的螃蟹、虾类、蠕虫或昆虫。

无论是觅食,还是休憩,或是飞行,鸻和鹬都会成群结队,仿佛一队人马中人人都穿着迷彩的野战军服,乍一看都是一个模样,只能从肩章、头徽来辨别谁是属于什么兵种和官衔。每年的春秋两季,鴴鹬类鸟会沿着古老的迁徙通道,追寻着亘古不变的梦想。在春季迁徙时,成鸟的羽翼时尚,飞往遥远的繁殖地,几个月后又带着幼鸟返回南方,让幼鸟尝试第一次远飞,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所谓迁飞路线是人类构想的,描述鸟类穿越国家、甚至海洋的洲际运动。东亚——澳大利亚迁飞路线西起西伯利亚中部,向东经过阿拉斯加、东亚,跨越整个东南亚,飞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接近百种的的水鸟、50多种鸻鹬类鸟在这条路线上来回迁徙,它们不仅有能力长途飞行和辨识环球路线,还能适应各种极端的天气条件。

空旷的渤海滩涂并感觉毫无价值,不能激起偶尔来此的普通人的热情。曹妃甸西连天津的汉沽、大港滨海湿地,东接乐亭大清河、乃至北戴河湿地,这条大约240公里海岸线湿地对迁徙鸟类至关重要,是每年近百万只迁徙鸟群的重要“驿站”,看似一片灰褐色的滩涂,一直延伸到海水的边际和地平线,缺乏任何亲近感,但却一个丰富的生态宝库。大海每天发生两次潮汐变化,高潮时海水覆盖一切,潮水退去大片滩涂尽露,它与北戴河海滨的沙滩截然不同,是清一色的黑色淤泥,大约有一米多深,营养丰富,是大量微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温床,成就了这里候鸟“补给站”的美名,是大自然赋予这片海岸最宝贵的财富。

鸻鹬类鸟能够完成难以想象的迁飞,秘密在于肥胖和运动的结合。鸟类在迁徙旅程开始之前,必须要保持30%、40%甚至50%的脂肪,这样的脂肪水平对人类来说将被认为是病态的肥胖,但是一旦到了空中,这些鸟就像优秀的运动员一样努力飞行,并能够坚持飞行数天直到抵达终点,它们身体内部丰富的脂肪储备就像燃料一样在消耗。当鸟类完成迁徙任务,往往精疲力尽,瘦骨嶙峋,饥渴万分,更加需要休息和睡眠。

在人类的想象中,有些鸟体形纤小柔弱,恐难完成全球迁飞,其实它们并非如此,身体很结实,肌肉发达,脂肪丰富,体态优美,并能以平均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天空飞行。像大滨鹬和红腹滨鹬等鸟类,从它们的繁殖地起飞,向南穿越东亚,然后不停歇地直接飞往澳大利亚,需要飞行大约6000-8000公里,这是人们迄今认知的鸟类世界最远距离的飞行之一。

曹妃甸海岸的潮间带聚集着数量庞大、种类众多的鸻鹬类鸟,是旅鸟每年两次必经的栖息地。然而,随着渤海湾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这样可为鴴鹬鸟利用的优质湿地越来越少,面积也越来越小,通过立法、建立保护区等手段,保护鸻鹬类鸟的迁徙和生存环境,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但存一片海,留与鸻鹬栖。

摄影 李克东 郭红凤

曹妃甸区融媒体中心官微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