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保护环境 科普先行丨看冰川变化 每张照片都震撼人心(三)

(来源:石景山公共文化)

1

冰川变化—天山哈希勒根达坂北侧冰川群

▲1981年6月的天山博罗克努山北坡三条冰川

天山哈希勒根达坂北侧冰川群位于博罗克努山北坡,奎屯河上游支流拉帕特河,从左至右为三条中小型的冰斗—悬冰川或冰斗冰川。

▲2007年三条冰川的3D影像

2

冰川变化—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

祁连山西段老虎沟12号冰川(又称梦柯冰川)位于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北坡,是一条山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是我国最早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冰川之一,1956年-1977年,冰舌末端每年平均退缩4.4米,1970年代中期观测到该冰川中部增厚现象,到1980年代中期增厚现象已传递到冰舌下部。1990年代至今,该冰川退缩速度有所增加。

▲1976年的老虎沟12号冰川

(《中国冰川》,1980)

▲2007年的老虎沟12号冰川(邓晓峰 摄)

▲2011年的老虎沟12号冰川(刘时银 摄)

下面的两幅照片反映出:(1)1961年,老虎沟12号冰川冰舌前端终碛垄及后面数十米冰体已与主冰川断开,成为覆盖冰碛的死冰。(2)50年后的2011年,终碛垄内的埋藏冰可能已完全融化,终碛垄高度明显降低;现代冰舌末端已远离终碛垄100多米。此外,根据雷达测厚资料,近25年来,海拔4400米以下的冰川厚度减薄约30米。

▲1961年地面立体摄影照片

(原冰川冻土室测绘组 拍摄)

▲2011年8月(朱国才 拍摄)

3

冰川变化—祁连山“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祁连山中段北大河上游支流柳泉河源区,为一条冰斗—山谷冰川。1956年至1977年,该冰川每年平均退缩1米,1980-1990年代冰舌末端基本稳定。1990年代末至今,冰舌末端表现持续后退。

▲2002年的“七一”冰川(蒲健辰 摄)

▲2004年的“七一”冰川(井哲帆 摄)

▲2011年的“七一”冰川(刘时银 摄)

摘自《中国冰川图鉴》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