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临平村落地名| 枇杷鱼米韵水乡——塘栖村

原标题:临平村落地名| 枇杷鱼米韵水乡——塘栖村

塘栖村地处杭州东北部,千年古镇塘栖的腹地所在,北望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南靠省级风景名胜区超山及原生态湿地丁山湖漾,塘超小径水韵风情线纵跨南北,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塘栖村解放初为三官堂村、蔡家埭村,属丁河乡。1984年1月,三官堂、蔡家埭2个大队分别改建为三官堂村、蔡家埭村。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三官堂、蔡家埭2个村合并,因邻近塘栖古镇而得名“塘栖村”。

塘栖村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有13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20户,户籍人口4244人,外来人口2000余人,村党委下设6个网格支部,党员共161人。2021年,村集体资产总计1.89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万元。

塘栖村为典型的平原水网乡村,星罗棋布的河湖池塘,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条件,都适合枇杷生长,凭借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塘栖村积极做强做大枇杷产业,有“中国枇杷第一村”之美誉。

塘栖枇杷有1400余年的栽培历史。据史书记载,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因其上乘的品质和独特的口味,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清朝光绪年间《唐栖志》中亦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框千百,远返苏杭,岭南荔枝无以过之。”塘栖枇杷品种主要有“白沙”与“红沙”之分。“白沙”,皮黄肉白,俗称“软刁”,为枇杷中极品,其形略长,外有芝麻斑点,肉软而厚,水分多,入口鲜甜。“红沙”,皮肉均黄中带红,其中“大红袍”是“红沙”中的佳品,因果皮呈橙红色,果形较大而得名,其他枇杷名品有宝珠、夹脚、大叶杨墩等。

塘栖枇杷,除果实可鲜食外,其花和叶可以入药,民间常以枇杷叶和花煮水喝治疗咳嗽。关于枇杷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塘栖村坊有个小伙名叫阿祥,自幼孝顺。阿祥的母亲得了一种痨七病,整日咳嗽不停,阿祥十分忧心,遍访方圆百里名医没有药可以治好母亲的病。有一天晚上,阿祥睡梦中梦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摸摸阿祥的脑袋,笑眯眯地说,超山有一种金黄色的果子能治好他母亲的病。阿祥认定是仙人托梦给他,第二天一早便带上柴刀直奔超山而去,阿祥在超山找啊找,一直没找到,又累又饿,结果失足摔下山谷时,被一棵大树挂住了,树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果子,阿祥开心极了,连果带叶采了满满一兜,回去给老母亲吃了后,老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这事传开后,乡亲们觉得黄金果很神奇,就家家户户开始种植黄金果,因黄金果树的叶子像琵琶,便开始叫它枇杷。自清代后,塘栖已遍栽枇杷,形成了“五月塘栖树满金”的美丽景象。

塘栖村不只枇杷闻名遐迩,还有赫赫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其传承人就是塘栖村家喻户晓的黄芳珠,她从小就跟着心灵手巧的母亲学做“清明圆子、七月半圆子、立夏狗、包粽子”等,手艺精湛,做的米塑小动物如蜜蜂、蚕宝宝等件件栩栩如生,样样招人喜欢。 在塘栖镇首届枇杷节上,黄芳珠做的米塑枇杷和小动物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喜爱,并引起了文化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区里、市里的民间手工艺比赛中屡屡获奖,被原余杭区评为民间手工艺——米塑传承人。

米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俗工艺。其作品大小不一,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旧时,每逢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拦街福,都要制作米塑大寿桃,寿桃面上除装饰花鸟虫鱼形象外,其正背两面,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的戏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纷呈。

近年来,塘栖村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搞建设,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无邪教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百余项。并于今年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杭州市数字乡村试点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