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快来看!丹寨这个“非遗”村庄刚刚举办了延续千年的“祭尤节”

原标题:快来看!丹寨这个“非遗”村庄刚刚举办了延续千年的“祭尤节”

快来看!丹寨这个“非遗”村庄刚刚举办了延续千年的“祭尤节”

11月20日,丹寨县扬武镇扬颂村举办“2022年扬颂村祭尤节”,用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习俗,来祭奠苗族祖先“蚩尤”。

祭蚩节热闹非凡

“哈妮哈过嘞(苗语: 把酒喝干)……”

早上9时许,记者一行人沿着笔直的通村公路,来到扬颂村寨门不远处。这时,阵阵芦笙响起,苗族少女在芦笙的伴奏下,手舞足蹈地端起牛角杯,唱起苗族迎宾曲,这就是苗寨迎宾的最高礼仪——拦门酒。

苗寨“拦门酒”。

这一道拦门酒实在了得,把记者一行人和大批“宾客”堵在了门外。不喝怕过不去,喝了怕上头,始终没人敢上前。

“哎哟,我来!”

一行人中年纪稍长的摄影大哥把嘴凑到苗族姑娘跟前,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直接开喝。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喝了“拦门酒”,过了关。刚往前走了一段路,第二道“拦门酒”就在不远处。抵达村子时,记者一行人过了九道“拦门酒”。

游客只有喝了“拦门酒”,才能进寨子。

记者一行人抵达寨子后,看到祭师们正在准备祭品,由九男九女抬着九只雄鸭、九坛酒、九把摘糯、九个饭篓,送上祭坛。

祭尤节现场,祭师们正在为祭祀活动做准备。

九道拦门酒,九男九女,九只雄鸭……这里面一定有说法。

“蚩尤有九个弟兄,就是九个老祖。”

祭品准备完毕,苗族姑娘和小伙奏响芦笙、芒筒、木鼓等乐器,和声时而清脆,时而响彻山谷。据李老爹介绍,这首曲子是蚩尤当年的军乐,当地苗族人世代相传至今。

祭祀乐曲演罢,祭师念念有词,完成系列祭祀仪式。

据了解,苗族祭尤节是贵州省丹寨县、凯里市、麻江县、都匀市一带苗族祭祀祖先“蚩尤”的节日。当天的活动除了迎宾和祭祀仪式外,还有贾师集体颂贾、芦笙踩堂、芒筒芦笙比赛、歌舞表演等系。

“贾师颂贾”传承苗族历史文化

祭祀举办的同时,“贾师集体颂贾”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人。

“贾师集体颂贾”。

当天中午,在李会堂的带领下,14名贾师身穿土布长袍,头戴头巾裹成的帽子端坐一排。贾师跟前放着长桌,他们每人左手手持12块竹片,开始诵读起苗族贾理。每念完一句,就用右手从12块竹片中抽出一片,放在桌上。

李会堂(中)带领徒弟诵读贾理。

据李会堂介绍,如果要将苗族贾理所有篇章全部诵读完,七天七夜都难完成。

这“苗族贾理”究竟是什么?为何要贾师这般庄重诵读?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丹寨县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颂村正是“苗族贾理”的传承地之一。

据了解,“苗族贾理”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典的历史文,它包含创世神话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习俗、民俗礼仪、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等,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被称为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比如说‘鲫鱼’的故事。”

李会堂说,根据“苗族贾理”的诵词,古时候,鲫鱼被抓来用热水煮或用火烤后食用,鲫鱼认为它不该遭受这“滚烫之刑”。

为此,鲫鱼找到苗族先祖理论称:鲫鱼与其他活物一起生活在水里,为何偏偏要遭如此酷刑?苗族先祖回应,水中动物待遇都一样,只因鲫鱼喜好在清水中嬉戏,人们下水抓它时显得较为容易。

为解鲫鱼之忧,苗族先祖告诉鲫鱼,人下田时会将清水踩混,鲫鱼应该躲进浑水中,或躲进人们踩起的淤泥中。因此,到了今日,鲫鱼仍喜欢躲藏在淤泥中。

其实,在李会堂看来,关于鲫鱼的颂词,表面看似神话故事,实则是苗族先祖教育后人,不要锋芒毕露,须知规避风险。

用李会堂的话说:“‘苗族贾理’用最通俗的故事和语言,讲述苗族迁徙、繁衍中积累的经验和文化。”

今年60岁的李会堂说,“苗族贾理”口口相传,期间一度失传,自己则是1975年跟随父亲及邻近村寨的苗族歌师、理老开始学习相关内容。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李会堂自1985年起,在民间搜集有关“苗族贾理”的相关资料,并积极协助丹寨县文化部门翻译、整理。30多年来,他教授徒弟十余人,在传承“苗族贾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会堂在民间搜集的“苗族贾理”手稿。

2018年5月,李会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贾理”代表性传承人。

正是贾师的特殊身份,李会堂和他的徒弟们除了日常劳作外,还要调解纠纷等。

随着丹寨县非遗文化旅游的兴起,李会堂和徒弟们偶尔也会以将“颂贾”搬上舞台。

通村公路笔直 扬颂村大变样

李天云是扬颂村村民,他还是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会员、丹寨县第二届“专业技术优秀人才”、贵州省文史馆聘请的“蚩尤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专家。

刚参加完比赛的李天云。

几年前,李天云从丹寨文化馆馆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记者在扬颂村见到李老时,他正在“祭尤节”活动舞台上参加比赛。

“扬颂村这几年变化可大了。”

对家乡发生的变化,李天云感慨万千。近十年来,扬颂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村公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还被列入了“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通村公路横穿扬颂村中心区域。

村民人均收入大提升,家家户户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电,村民的日子逐渐滋润起来。

对于扬颂村未来“非遗+乡村旅游”的前景,李天云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丹寨县拥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扬颂村就能体验到其中四项,分别为苗族贾理、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合奏及苗年。

李天云眼里,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只要将它们与研学、体验、文创、旅游商品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一定能让村民提升收入。

非遗文化旅游正助力乡村振兴

“丹寨县县级以上非遗项目总计185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有8项目。”

丹寨县非遗中心主任韦士勇告诉记者,当天举办的“祭尤节”是省级非遗项目,希望通过传承和保护,推动丹寨县文化旅游高品质发展。

苗族女子张义苹出生在同属扬武镇的基加村,距离扬颂村约60公里。她8岁跟母亲学习“蜡染”技艺,2014年前,她和所有村里姑娘一样,在浙江一带务工。

2014年,基加村在当地政府的扶植下,成立了“蜡染合作社”,张义苹的母亲就是领头人之一。张义苹放弃了工作,回家跟母亲一起从事“苗族蜡染”制作,并在2015年成为“苗族蜡染”的县级非遗传承人。

2016年,张义苹来到卡拉村,正式成立自己的蜡染厂,带动十几家小工坊从事蜡染生产。她自己的厂里,最多时有50余名苗族老妈妈和她一起,制作蜡染工艺品。

张义苹和她厂里的苗族老妈妈一起制作蜡染。

“最高可以拿到5000多元。”

张义苹告诉记者,当时,普通的老妈妈最低收入2000元左右,年销售额约200万元。她希望通过互联网、短视频等方式,赢来新机遇。

记者从丹寨县非遗中心获悉,目前,丹寨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等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非遗研学基地等非遗场所48处。

据统计,今年6月底以来,全县主要非遗场所共接待非遗研学游客926批次,累计接待游客人数11.2万人。丹寨县黔山古纸合作社、千年传蜡染制作工坊、丹笼鸟笼制作工坊等非遗场所接待非遗研学游人次均超过万人。宁航蜡染、锦绣谷手工非遗深度体验基地、卡拉鸟笼制作技艺传习所、石桥纸会唱歌古法造纸、卡拉非遗银匠村、排莫村明秀蜡染坊等接待数也达到千人次。

张义苹指导到厂里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

对于非遗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初步构想,韦主任介绍,下一步将把乡村非遗工坊与文创设计结合,把游客引流至乡间的非遗体验项目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

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记者 廖尚海

编辑 彭妲

实习编辑 胡祎璇

编审 黄浩 张谌

文章推荐

◆白云区、观山湖区、施秉县紧急寻人!

◆新调整!从贵阳三大火车站出行,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看贵州都市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