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邂逅温岭文物|温岭碉楼(二)——院落附带式碉楼

院落附带式碉楼

温岭碉楼概述

INTRODUCTION

温岭碉楼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坞根镇、石塘镇等地。温岭市坞根镇白璧村、石塘镇东兴村、粗沙头村等地位于山海之间,旧多匪患,多建有碉楼以防匪。碉楼形式多样,分为三类,有独体式的,有院落附带式的,有过街式的。碉楼多木石结构,多三至五层。墙体用石或砖砌筑,厚实坚固。墙面开方形、券形等窗,并开有枪眼。屋顶形式有双坡顶、四坡顶、攒尖顶等,小青瓦盖顶。碉楼主要包括白璧村林雨楼碉楼、白璧村碉楼、林家碉楼、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民居碉楼、东兴村下街路023号民居碉楼、粗沙头村双碉楼、粗沙头村C区126号过街碉楼、粗沙头村C区083号过街碉楼。碉楼多为当时有钱人家所建,有些是多户共建的,建楼时就地取材,富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

院落附带式碉楼

上一期我们介绍的是独立式碉楼。 今天我们再介绍一下 院落附带式碉楼,其中以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民居碉楼、东兴村下街路023号民居碉楼以及粗沙头村双碉楼最为典型。

01

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民居碉楼

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民居碉楼位于温岭市石塘镇东兴村上街路33—35号。院落为民国时建。坐南朝北,为合院式建筑,中西合璧,富有特色。民居由进门、正房、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在西南角有一碉楼。民居正立面采用仿西洋式劵窗、劵门。进门劵门采用红砖装饰,其上方采用多层装饰。第一层灰塑兰、梅等,第二层中间为一灰塑圆窗,左右以绿釉花纹陶块与灰塑几何纹间隔装饰。第三层装饰以瓶状栏杆。正房与左右厢皆两层,以木石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碉楼石木结构,单间,五层,四坡顶,硬山造。碉楼一至四层外立面采用块石垒砌,五层采用红砖砌筑。墙上开方形、劵形、尖劵形窗及斜向下的长条形枪眼。屋面共用两缝梁架,插梁式承重结构,圆作露明造。梁架样式为四界三桁木构架,四界大梁前后插入砖墙承托脊瓜柱与前后金瓜柱,脊瓜柱与金瓜柱间以步川拉接。瓜柱上施桁条,砖墙顶不施桁条,桁条上施望板上铺小青瓦,翼角略有起翘。

02

东兴村下街路023号民居碉楼

东兴村下街路023号民居碉楼:位于温岭市石塘镇东兴村下街路023号。民居建于清末,碉楼建于民国时期。院落坐西北朝东南,为合院式建筑,由门厅、左右厢房、正厅围合而成,木石结构。门厅、正厅布局于一条中轴线上,门厅二层三间,正厅二层五间,两侧配置厢房。小青瓦屋面,硬山造,清水垒脊。四周外墙条石砌筑,内墙板筑。在民居东北角连有一碉楼。木石结构,单间,四层,四坡顶。碉楼四面墙体由不规则的块石垒砌,墙上开方形、尖劵形窗及斜向下的枪眼。碉楼底层为过街通道,二至四层为木楼板地面,屋面施方椽,小青瓦屋面,清水垒脊。

03

粗沙头村双碉楼

粗沙头村双碉楼: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粗沙头村村部南侧。双碉楼所在原为一个合院式建筑,为民国时期当地地主林班臣所建。双碉楼建于东西厢房的两侧,与后门相连。抗战时期,合院遭战火焚烧,今仅剩双碉楼。据调查,碉楼原为四层,平屋顶,屋面设露台,但早期毁于战火。现存的碉楼为三层,单间、木石结构、四坡顶。现屋面共用两缝梁架,圆作露明造,梁架共用三柱三桁,大梁直接架于石墙,东、西碉楼外墙外侧使用条石砌筑,内侧则用自然石材砌筑。墙体上开有斜向下的枪眼及带铁栅栏的方形窗。屋面施扁椽、小青瓦屋面,脊砖压脊。温岭带碉楼的民居多为带单碉楼的,双碉楼较少。粗沙头村双碉楼为目前所知仅存的双碉楼孑遗。

END

供稿:王伯敏艺术史学馆

编辑:盛铃涵

审核:林 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