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地名历史:东华门外骑河楼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地名儿历史,说说骑河楼。东城 “骑河楼街”便是因此得名。此街在东华门外,也就是故宫东侧,离故宫特别近,东西走向,东起北河沿大街、西至北池子大街,南与骑河楼南巷、智德北巷相通,北与骑河楼北巷、草垛胡同相通。可能有熟悉这里的朋友说了:骑河楼在故宫东侧偏北,离东华门挺远的、直线距离也得五六百米,怎么管这儿叫“东华门外”呢?确实,此地并不正对东华门。

民间对老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说法,其中的皇城并不等于皇宫,而是皇宫外围的一圈儿城墙,四门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如今的故宫才是皇宫所在地,叫宫城,因为是“紫微星下届”的皇帝老儿住的地方,一般人“禁止入内”,故此又叫紫禁城。宫城也是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宫城的前部(南部)叫外朝、也称外廷,是皇帝处理朝政、大臣们上朝、觐见之处,也就是皇帝上班儿的地方;后部(北部)叫内廷,是皇帝家眷们住的地方,这是真正的三尺禁地,一般人根本不让进,当然里面的女眷也不能随便出。内廷两侧是不可能开门的,所以无论皇城还是宫城,东西二门都在偏南位置(外朝部分),所以东侧皇城之内、宫城之外,统称东华门外。

当初文武官员上朝或入宫觐见,是不能走正门(天安门与午门)的,基本上都是进东安门、从东华门入宫。东安门内有玉河(也称御河,即通惠河内城部分),河上有石拱桥:东安门桥,由于是进宫见皇帝的人常走,故又称望恩桥或皇恩桥。骑河楼与望恩桥同在御河上,位于望恩桥北。《日下旧闻考》中就说:骑河楼在东安桥北,《芜史》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叫骑河楼。《日下旧闻考》是清朝的书,其中引用的《芜史》为明朝刘若愚所编,因其为安徽芜湖人,故名。

刘若愚是宦官,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宫里当差,照此推断,骑河楼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年御河的这个位置有座木桥,因桥亭上悬有涵碧匾额,故名涵碧桥。桥体为封闭木楼式建筑,骑跨于御河之上,俗称骑河楼。那么说:一座桥而已,无非是过河用的,修这么讲究干嘛呢?要知道,这个地段是皇城以里、在过去已经是“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了。

一些为朝廷服务的机构和大人物的府邸在这附近,比如 “智德巷”内有光禄寺和宗人府,文书馆是给慈禧说书的艺人住地,万庆巷是内务府总管建的宅第;今普渡寺位置在明初是洪庆宫(朱棣为朱瞻基建的皇太孙宫),后来作为休闲游览之地,称南宫。所以在这一带活动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桥修得讲究就好理解了。至于桥楼有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还真没查到。

骑河楼街顾名思义,就是正对骑河楼的街巷;1921年出版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标为骑河楼1949年以后称骑河楼大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承侯大院并入,改称骑河楼街;同时将南北两侧与之相交的两条胡同改称骑河楼南巷、骑河楼北巷。骑河楼北巷原称马圈胡同,是清朝御马监养马之处,1965年将小椿树胡同并入,改为今名。骑河楼南巷原来叫妞妞房胡同,是清朝秀女们住的地方。妞妞是北方对小女孩的爱称,清代时北京有好几个妞妞房(所在之地都称妞妞房胡同,已知的至少有四条),有人说是宫女们的住所,不对,应该是秀女;其实说住所也不准确。

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参加选秀的都是十四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八旗少女。选秀过程咱就不说了,总之初选合格者留下姓名牌子,称作留牌子,未被选上的直接回家。但留牌子的女子并不能直接进宫,而是被安排住进妞妞房,由太监、年长宫女传教宫中的规矩、礼节,并进行女红之类的学习。培训一段时间后、由专人考核通过才能入宫参加复选。合格者留在宫里,不合格者送出宫去,称作撂牌子。所以妞妞房实际是秀女们的培训基地。

这条妞妞房胡同在1965年改为今称,并将小二条并入。如今的骑河楼街已经不见御河、桥楼就更没有了,现在它出名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北京市妇产医院在这儿。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