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华】像唐朝人那样,吃茶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感知文化力量 走进身边场馆

唐宫夜宴的动态之美,地宫宝藏的静谧之美,美美与共,相映成辉。

当大唐的流光投射到精致的茶器上,一器一物,一茶一道,既蕴含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又作为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处处彰显着雍容的气度和大国的胸怀。

让我们聚焦到“盛世风华——大唐地宫的惊世宝藏”特展中的系列茶器,追踪茶的历史足迹、探寻茶的文化内涵,一同欣赏身边的茶文化吧!

唐宫茶事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唐朝茶文化初成于长安宫廷,但却因着整个社会的富足与开放,茶文化由达官到文人,经过文人笔尖的流转,饮茶逐渐被赋予了精神内涵,众多的茶诗、茶画反映出了明确的精神追求。

提起茶文化的发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唐代喝茶之风从寺庙里兴起,在那时,茶具金贵、茶艺繁复,寻常人想喝茶,只能去寺庙。茶在民间普及,是在中唐之后,饮茶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唐代是饮茶风尚兴盛时期,在宫廷皇室的引领下,平民僧俗无不崇尚饮茶生活,因之烹茶饮茶的专用器具日趋完备,更为讲究。“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了28种专门烹饮茶的器具,详述其规格、造型和功用,可见唐朝人对茶文化之重视。

法门寺地宫与丁卯桥窖藏中均出土有金银茶具,尤以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最具代表,成为唐代茶文化最高境界的反映,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茶叶与茶具,作为文化使者,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地传播着大唐文明的种子,似一幅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壮美画卷……

其中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以唐僖宗乳名“五哥”为标记的系列金银茶具规格高、器形精美,涵盖唐代品茶的全过程,是研究唐朝茶文化、唐代宫廷生活、唐代制度和唐代与中亚文化交流的的重要器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整套茶具由储茶器——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碾罗器——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筛茶器——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贮盐、椒器——鎏金摩羯鱼纹三足架银盐台、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烹煮器——鎏金飞鸿纹银则、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系链银火箸;饮茶器——淡黄色琉璃茶托、茶盏组成。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茶器品类繁多,结合《茶经》提到的茶器功用,让我们来一同认识唐朝人的饮茶文化吧!

唐人是怎么饮茶的

根据《茶经》记载,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需通过焙炙、碾碎、筛罗、三沸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整个茶道。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唐 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NO.1

贮茶器

(鎏金双鹦鹉纹莲瓣形带盖银茶盒 镇江博物馆藏)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时茶饼在取用时还要焙烤

将笼子置于炭火上方焙去茶叶中的水汽

以保持其色、香、味

然后将茶饼碾碎成末进行煎煮

茶笼便应运而生

银笼子可用来盛放饼茶

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

当饼茶潮湿时,也可用于焙炙

在唐代,金银制作工艺已较为成熟,已经有了模冲、锤揲和拉丝编织等方法,其中编织工艺尤为考验手工。这件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便是这样的工艺:将银熔炼之后,在其退水但不完全冷却的情况下将其抽拉成丝,然后一丝不苟编织成型。唐代匠人肯花如此功夫将贵金属作用于一件茶器之上,本身就说明了茶事之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重视的程度。

NO. 2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茶碾为碾研茶叶的工具

唐时吃茶时必须将茶饼碾碎

上面这件唐代银茶槽子、碢轴

即为碾茶所用

由茶槽架和纯银碢轴二件组成

辖板等处有刻文

“五哥”“十六字号”等字样

(划重点:“五哥”是唐僖宗的小名)

NO. 3

筛茶器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茶罗子是罗筛茶末的器具

碾出的茶末要过罗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因而对罗孔的粗细有严格的要求

上面这款茶罗子

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

另有“十九字号”錾文两处墨书

划刻“五哥”各两处

NO. 4

贮盐、椒器

唐代在煮茶时,茶中还放有盐、胡椒等佐料,此台是专门供贮放盐和胡椒用的。通常在中空的提手中放胡椒粉,台盘中放盐。形制近似《茶经》中的“鹾簋”,民间多为瓷器,其形制有盒形、罄形。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法门寺博物馆藏)

(荷叶形悬鱼银盐台器盖 镇江博物馆藏)

茶具里面怎么会有盐台呢,这与唐朝的吃茶之风密切相关,据《唐本草》记载:“茶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还有陆羽《茶经》中“弃水”描述,都可以看到唐代人喜欢以料调茶。其中最流行的一种吃茶的方式就是放盐。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盐台五曲葵口平底,

浅腹,腹壁竖錾五条凸棱

盐台座以银丝盘曲三周与盘底焊接

盐台为煎煮茶汤时使用

据《茶经》记载:煮茶时“微有声”为一沸

此时需要调盐,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

NO. 5

烹煮器

煮茶时需要使用“风炉”和“鍑”(茶釜)。先注水于茶釜内,然后放置于风炉上煮沸。汤花薄的称为“沫”,厚的称为“饽”,细轻的称为“花”。

(鎏金飞鸿纹银则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复制品) 法门寺博物馆藏

银则为投茶时的量具,形如勺,柄前窄后宽,后端作三角形,前后两段分别为联珠组成菱形图案,间以十字花飞鸿流云纹。《茶经》中记为“则”,民间用海贝、蛎蛤为之,以铜、铁、竹为柄。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与银则相类似的银匙,匙用于煮茶时击拂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NO. 6

饮茶器

(葵瓣形银茶托 镇江博物馆藏)

(梅花瓣形银茶托 镇江博物馆藏)

(淡黄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茶盏和茶托,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据专家推测,因公元9世纪饮茶之风尚未西传,故此茶具应为国产琉璃无疑。按地宫内出土《物账碑》载“调达子一对,稜函子三,琉璃钵子一枚,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瑠璃叠子十一枚”,可知这套茶盏是唐僖宗于874年供奉给释迦牟尼佛指舍利的。

悠悠茶史

悠悠长史,袅袅茶韵。中华历史上萦绕着缕缕茶香,茶文化中亦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气魄与精神。自古以来,中国茶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内涵。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因此,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唐 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 )

茶兴盛于唐。自唐以来,因以长安为中心漕运的发展,南茶北运让茶叶贸易空前繁荣。从皇室到平民,饮茶之风已实实在在成为一种遍布城乡的社会风尚。饮茶风气的普及,茶事不可避免地扩及传播至周边,唐朝的强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氛围圈。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人们对茶的功能和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茗饮文化由自然走向自觉,并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完成了由一般的饮茶习俗向精神文化的升华,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茶道理论和精神。丁卯桥窖藏出土了许多茶具,法门寺地宫更是出土的一套完整唐代宫廷茶具,填补了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空白,反映了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最高层次。

茶香悠悠千年,传承秉性未变。溯回千年,我们看到大唐真实的生活,开放包容的唐人通过这一小小的物件向世人展示,因为唐人的思索与实践,茶才从它原始的功用中解放出来,走进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物质与精神并丰的中国人的血液中。

茶作为文明交流的使者,穿越千年、跨越国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茶反映着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茶文化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象征,以小小的东方神叶联动世界,共享美好。

半盏清茶 观浮沉人生

诚邀大家 梦回盛唐

在“盛世风华”中感受唐人之风雅

像唐朝人那样“吃茶”去!

特展持续至4月9日

来镇江博物馆

赴一场穿越古今的茶文化之约!

展览详情

|展览主题|:盛世风华——大唐地宫的惊世宝藏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3年4月9日

|展览地点|:镇江博物馆8号楼负一层临展厅

|特展活动|:

福利一:教师免费观展。大年初一(1月22日)至展览结束(4月9日)期间,教师可凭本人教师资格证原件、身份证原件即可免费观展。

福利二:着汉服0元观展。大年初一(1月22日)至展览结束(4月9日)期间,其他市民也可穿上您美美的汉服,凭独特的中式装扮,享受0元免费观展的“通行特权”。

|购票信息|:

|展览票价|:成人票60元/人,学生票30元/人(可线上提前购票,也可现场购票)。请已购买展览门票的观众关注“镇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首页右下角预约参观。咨询电话17729509770。

|免费政策|:6周岁(含)以下学龄前儿童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7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警察、消防员、离休干部可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持有《江苏省无偿献血荣誉证》的可凭荣誉证和本人身份证免费参观。

|优惠政策|:18周岁(含)以下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含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60(含)-70(不含)周岁老年人,凭相应有效证件可享受半价优惠。

|免费讲解时间|:上午10:30,下午14:30。

来源:镇江博物馆

编辑:熊敏

核稿:王佑嘉

扫码

关注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