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条线的旅行

你,愿意和一条线一起旅行吗?

这根线条,从仰韶的彩陶,到明清的雕塑,经历了一次漫长之旅。它是中国艺术最基本的语言之一,却成为足迹最广的一个,遍布书法绘画雕塑建筑。

我们不能一览这条线所有的旅程,只能选择器物雕塑这部分。雕塑中的线条很丰富,时而柔细像春蚕吐丝,时而像巨流之河磅礴万里。

这是线条的旅行,也是线条的盛宴。

线条的第一站,在彩陶上,旅程起步于此。

仰韶文化的彩陶里,有线条的童年时期。你看那些游动的鱼,欢愉的人。即便是处于巫术时期,却丝毫没有神秘恐怖的氛围,它们狂奔乱跳,活泼可爱。

当线条来到商周,摇身变成青铜器的 兽面纹。那是如火烈烈的野蛮年代,注定让线条变得更狞厉。其线条可怖神秘,以雄健的姿态,附着在深沉的礼器上。

线条走过了血与火的年代,旅行到汉代,又找回朴拙的意味。这次它出现在汉画像石上。其线条魅力在于极简,像流星带火划过星夜,留下一道干净的流线。

当线到魏晋六朝时,它要经历 画塑一体的交融

宗白华曾说过:“中国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从线纹为主,雕塑却有了画意。”

画塑一体在线条的审美表现上,是绘画中的语言,几乎可以照搬至雕塑之中。比如当线条遇到曹仲达,在绘画中是“曹衣出水”,遇到造像,则是“薄衣贴体”,稠叠衣纹紧贴躯体,这两者极为相似。

在技法上,线条以绘画的方式,进行造境描绘。就像彩塑,不仅是简单上色,还以线描绘眼鼻、胡须、衣饰等。如当时的造像,大部分形体光滑极简,表面不做过多雕刻,因为会有彩绘的衣饰。

我们可以看看这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石雕。袈裟上布满三界六道,诸世界象。这几乎是在佛体中绘(虽为雕刻,但有画意)一个宇宙了,多么有想象力的平面装饰。

匠人以刀代笔,偏要在衣服上描画,用无数的线条画一个故事。 从此造像上,可一览绘塑的线条同出一源,贯穿古今。

当线条离开魏晋南北朝时,它不自觉地,带着气韵生动的笔意,风度蹁跹的气质,和高雅传神的秉性,去往下一个世代。

线条遇见盛唐,碰撞出中国美学的一个高峰。

在唐代力士石雕的体态里,线以力量打开新局面。那些形体不拘谨,以夸张运动,表达力与美的交融。

看看这些力士像,他赤裸上身,腰身扭曲,轮廓宛如流线。工匠不用刚直的线条来表现力士的硬朗。因为曲线柔软,能适应万物变化。

最刚强的力量,往往要最柔软的线条来表现。

流线从力士的发髻开始,沿着脖子,到胸膛,腰身,如溪流,每一处走向都有内在的规律,环绕缠绕,既不密集,也不稀松。最终形成了他扭动的身躯,上身虬结的筋肉,贴身的衣褶。

视觉上,力士十分硬核,实际上,充满轻盈之感。灵动之线,能赋予顽石之形以生命。

对于线条而言,最成熟的终曲,也许在木造像线纹里。

泥塑因其特性,线条有时稍显疲软;金石囿于工艺,线条略为不自由,都无法尽情呈现线条的多样。

木雕造像则不然,利刃削木,手法灵巧多变,而木雕的不可逆性,也催生了更高的技艺。这使得线条在木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

线条,一变深邃有力。

离开唐代,线条在宋代更加有力。

我们看看这些菩萨的帛带,富有力度的弧形线条,引导目光,一直移动,直到出现一条飘舞缠绕的帛带。线条力度深浅不一,但都有力地印刻入木头之中。如此刚健的线条,最终让飘带轻柔地像风吹起来一般,不可谓不神奇。

还有发髻,发丝亦是轻柔之物,线条却丝毫不吝啬它的力度。这些勾刻发丝的线条,相当精确,率直有力,又果断鲜明,富有表现力。

到了这里,线条已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连续,活泼,深刻,协调,耐人寻味。

线条,二变行云流水。

木造像的衣纹,从薄衣贴体,到写实繁复,宛然一大变。衣纹有了转折与波澜,适合表达动态和张力。

这些明清时期的佛陀造像里,线条的表现趋于写实。佛的上装袈裟飘动,如四壁风动,风吹卷帘样。

下装是层叠对称的弧形衣纹,疏密有致,像一颗石子掉入湖面,荡起连绵的涟漪。这使得线纹的弧度行云流水,全无凝滞。

顺着线条路径,可以看到它依据法度,在框架里弯转变化,层叠翻卷,使得佛陀袈裟成为动态的空间,营造出流动和延展的属性。

线条的语汇在木雕造像这里被释放。相较于平面扁平的雕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条条立体转折的三维线纹,写实之间露出生动的气息。

线

条结束了这场旅行。它调动生命的气息,跳跃,萦绕,聚集,带着我们走过美的历程;以变化、细密、阴阳、粗细,告诉我们何为线条的魅力。

线条从稚嫩到成熟,它有过一马平川的时刻,跌宕起伏的经历,峰回路转的转折,还有归于沉寂的宁静。这线条之旅,颇似人生旅途。

李泽厚说:“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

线条,是人心绪的变化。当线条变幻种种形式时,我们不是也在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吗?

说明

部分图片来源动脉影,及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本文引用仅限学习交流,不做商用,非常感谢,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 图录

Pre-sense

折扣优惠

可点击此链接购买

《想》信仰美学综合艺术展|图录封面

| 佛像堂古雕塑馆 |

| 个人微信号 |

zfxt-art2

| 小红书

|

佛像堂

小红书号:840533124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分享”到朋友圈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