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徐霞客,笔下的“气象”,绝了!

“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这句话在前几年曾流行一时

自古以来

想要去外面看看的大有人在

孔子周游列国,张骞凿空丝路

玄奘西游天竺,郑和七下西洋……

我们的众多祖先

用双脚写下伟大的传奇

徐霞客一生寄情山水

更是古代“旅游达人”的代表

▲ 徐霞客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旅游爱好者也许并不知道

每年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

就是源于《徐霞客游记》

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

这篇文章写于1613年5月19日

早在2000年11月,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了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19)设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2011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以期传承和发扬徐霞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徐霞客游记》刻本书影 图片来源:网络

1

跟随徐霞客的脚步

感受“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

公元1607年春,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公元1587至1641年)挥别家乡江苏江阴,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考察之旅。

跟随《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素材来源:新华网

徐霞客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22岁启程,到54岁辞世,他以足为尺,丈量祖国山川大河, 足迹遍及今天中国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谓“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的徐霞客

无论途中条件多么恶劣,身体多么疲劳,他都坚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了 60万字的 徐霞客游记》。这部宏伟巨著, 内容涉及文化、经济、水文、气候、地理、植物、历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海量珍贵的观察记述,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徐霞客纪念馆内,用绘画展示再现了徐霞客深夜撰写游记的历史情景 来源:人民网 刘怡摄

400多年前,徐霞客的考察途中还没有天气预报的提醒。在他的行进路上,曾多次遭遇风雨等恶劣天气,在考察日记中他记录了 丰富的气象物候资料。他发现的云南苍山雪线,如今已成为研究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下面我们以《徐霞客游记》中的

气象要素 风、雨、雾为引子

一起走进晚明时期

徐霞客笔下的气象世界

崇祯六年(1633年)八月初四,徐霞客游历到五台山的龙泉关。初五,游了千佛洞。初六,他循五台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由此路渐峻。他写道: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中。”

这里,徐霞客将风起和风止写得很生动,风起滴水成冰,说明山高天气寒冷,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冰;风止太阳一照,说的是结在树叶或草上的冰,随着气温上升化成了小水珠,发出的光亮如同火球一般,这记述真的是简略又美妙。

跟随《徐霞客游记》游庐山 素材来源:新华网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二十三日,徐霞客游历到零陵县彭家村。他写道:“五鼓,雨大作。自永州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

这里,徐霞客通过拟人和想象的手法,描写了一场雨来的情景——正是播种季节,山田苦旱,仿佛口渴得嗷嗷叫, 一场及时雨来临,想到当地百姓高兴的情形,他感叹、他欣慰,虽在雨中僵卧良久,却不以为苦,其体恤关心民众疾苦之情也令后人感怀。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月初四日,徐霞客来到黄山天都峰,历险数次,遂达峰顶。他写道: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侧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涉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这里,徐霞客将雾写活了,它仿佛能捉弄人,当你快步朝前走,它偷偷跟在后面;当你向右走,它又在你的左边迷漫。下盼诸峰,在雾气中山尖一会儿高高地出现了,一会儿迷漫成为银海,而山下,太阳晶莹发亮。于是他感叹,山上与山下真有别于一个世界也。

跟随《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 素材来源:新华网

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关气候的论述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品读,共同感受徐霞客一生钟情山水、礼敬自然、格物致知的情怀。

2

徐霞客精神,在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探寻长江正源”这一壮举,在后世被传为佳话。

跟随《徐霞客游记》游金沙江 素材来源:新华网

他在行走途中,发现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而不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岷江。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穿越时空”的徐霞客终于见到了长江源。

此外,他观察到山地随海拔上升,气温显著下降,山顶山脚气候微环境不同,植物生长状况迥异,记录了气候、地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徐霞客打卡过的雁荡山景色 来源:雁荡山管委会供图

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的考察中,他 深入考察喀斯特地貌,对各地地貌的成因、分布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研究,并发现岩洞是由于“ 水冲刷浸蚀”而成,洞中的钟乳石是由含钙质高的水滴蒸发凝聚而成……直到徐霞客去世一百多年后,欧洲科学家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岩溶地貌学者。

跟随《徐霞客游记》游漓江 素材来源:新华网

尊重实践、深入实地调研,徐霞客三十年一以贯之。他每到一地,名山必登,名川必访,无论是目测山的高度、丈量洞的深度,还是探究江河的源头、地形的走势,他都必到实地勘察,他少有测量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准确率颇高,在这方面堪称“天才”。

徐霞客在《盘江考》中纠正了《大明一统志》记载的错误

他笔下的考察日记严、细、深、实,堪称是调查研究的宝典。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在全国高级会议上赞扬徐霞客及其《游记》,并表示“我很想学徐霞客”。

如今,相比徐霞客的那个年代,我们勘测大地、丈量山河的工具和手段日新月异。但 他求实探索的精神、严谨细致的求证方法,对于启发和指导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娟

专家顾问:浙江省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执行会长 麻绍勤、原会员 葛云高

编辑:张娟 丁继武

责任编辑:姜虹 张琳皓

审核:段昊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