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境内居住着彝族、白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虽然长期同汉族共同聚居,很多少数民族已被同化,当然这种同化是双向的,汉族也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开始过火把节、二月八等节日。要说凤庆的名山古道,马庄村高枧槽一定名列其中。
青龙桥未修建之前,高枧槽是凤庆通往大理、昆明的主要通道,是凤庆重要的茶马古道之一。380多年前徐霞客就是从此前往鲁史,并在此品尝到了太华茶的。
“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这是记载在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话,这几句话成了凤庆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的佐证,是凤庆先民饮茶、待客民宿的缩影。
时过境迁,光阴流逝,高枧槽还叫高枧槽,太华茶还是太华茶,就算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居,很多人家还是会特意留一角砌个火塘,专门让老人用来烤火和煎饮太华茶。煎茶的同时,一家人可以围着火塘聊天,讲一些过往,拉一些家常。太华茶是凤庆民族茶文化的一个缩影。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太华茶的记载,其点睛核心灵魂在一“慰”字,能慰客,这正是太华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以小见大,一个慰字,是当时高枧槽茶文化和民风的一个缩影,这个“慰”字饱含着真挚的人文情怀和感情温度。
产生这种人文情怀和温度的底蕴,可以从另一个高枧槽的名人中找到答案。
高枧槽作为当时那个时代官道和商道而存在的古道,细枝末梢的中原文化和一水之隔的南诏文化都由此传入顺宁一带,高枧槽有近水楼台之便,自然由一方水土形成独特的人文,甚至也有过几件破天荒的大事值得特书一笔。翻开顺宁府志,在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中,第一个竟然就是马庄人氏,据乾隆顺宁府志记载:“黄甲俊,万历己酉科第七名,任江西袁周府同知”。顺宁接受中原文化滞后,历史上一度是蛮荒之地,对中原文化的积淀受制于高山大川和滔滔江河,一些莘莘学子满怀一腔热血,却只能在体制的边缘跃跃欲试,从人脉到历史积淀与主流相隔的距离有时比地理上的山水更遥远。所以,从时间上说,黄老先生中举确实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人立了标杆。
徐霞客夜宿高枧槽和梅姓老人喝太华茶之夜,已是在黄甲俊老先生中举30年之后,所以那一晚,梅姓老人肯定讲到了黄甲俊老先生的光风霁月、善气迎人,让徐霞客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高枧槽的内涵和温度,由此才在太华茶中品出一个“慰”字,从小处讲,是慰藉一路走来的艰辛劳苦,往大了讲是与山川自然产生了共鸣,山川毓秀,人杰是地灵最好的佐证,这是一个行者内心的难以言说的幸福感。
有时候,是因为有了有趣的人和有趣的故事,茶,也就更有味、更有韵了;如果这些人、这些事,时间离我们久远一些,我们今天再做和他们同样的事情,就是寻根和传承,一拨一拨的人来高枧槽,喝太华茶,大抵也是有这个意义的。
来源:顶端新闻
投稿邮箱:xxzx2165600@126.com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恒春临沧”
扫码关注
恒春临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