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遗址为画布,植被为颜料!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描绘生态和谐工笔画

走进初夏的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风吹、草动、花摇曳,宫中草木正盛。在万物可爱的时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遗址公园的“清新”魅力,已然成为周边市民闲暇之余的不二之选。在全民共享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背后,是遗址公园对细节的精心雕琢,对绿化配置的合理设计,对城市景观与乡村风貌的自然衔接,描绘出一幅生态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融的工笔画。

一草一木,处处彰显设计细节

在遗址公园内环境和植被设计可谓重中之重,合理的设计不仅仅要起到诠释遗址价值、烘托遗址环境氛围的作用,还要做到协调遗址环境与城市环境,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

2010年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有过明确的定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这便明确了,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环境提升改造的同时,还要兼顾遗址保护与公园的功能属性。

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绿植是提升整个公园生态环境的关键,落实到大遗址中,就要做到既能为“保护与展示遗址”这一主要任务服务,又能满足游客科普、文化教育、休闲游憩等多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尽最大可能让遗址内的植物景观能够兼顾丰富园林色彩、控制风景视线、增强自然气氛、改善地形、维持生态和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的功能。

在遗址公园内的各个主要遗址点旁边,多元化的植物种植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工作人员根据不同遗址在未央宫中的功能作用和历史典故等要素,配置符合其氛围的展示植被,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遗址之间的区别,更好地营造与烘托出了各个遗址独特的历史环境氛围。

未央宫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能明显改善遗址周边环境质量,还能起到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空气、水体质量的作用。通过在遗址保护区的最外带种植高大乔木,形成一道绿色屏障,起到隔离周边城市喧嚣的作用,使得遗址公园真正做到“闹中取静”,与此同时配合因地制宜的植被改造,使得遗址公园的环境与周边乡野环境和谐统一。

自然植被守卫千年遗址

汉长安城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都城遗址,其遗址本身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对遗址公园进行植被营造时,要时刻以“不对遗址造成任何破坏”为基本原则,在有效保护遗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绿化展示和生态恢复。

所以,在大遗址的绿化植被选种环节就需要充分考虑植物根系特点,根据不同的种类设定植被与遗址的安全距离,避免植物对遗址可能造成的破坏。

同时,立足于遗址现有植被设计,对其进行调整,合理并充分利用现有植被。根据遗址公园本身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到后期维护的难度,在维护成本合理的范围内使设计效果能够保持更长久,形成可持续性景观。

另外,植被的营造也要为考古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服务。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对遗址公园内进行绿化标识展示,让植物种植也能够服务于遗址保护与展示,对严重影响遗址整体格局的植物进行调整,使得植物设计效果尊重遗址历史场景和地域特征,保留原地植被中的野草、野趣,避免运用人工化、园林式的设计手法,突出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独有的荒原美和沧桑感。

悉心构建浓郁的历史氛围

无论从哪个方向走进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都不难发现植被景观带给我们的层次感。设计师们以工笔画的手法,将整个大遗址当作一块画布。

利用树阵勾勒遗址的城、宫、路的3层空间格局:城墙外侧栽植毛白杨,勾勒汉长安城范围边界;宫墙外侧栽植圆柏3排,勾勒未央宫范围边界;道路两侧栽植油松和国槐标识汉代主要道路,栽植油松标识汉代次要道路。

通过撒播当地野草种子形成均质化基底作为遗址公园底色。混播不同颜色的野花地被用来划分遗址的不同功能区域:在前殿,播撒野草种子,栽植结缕草、白三叶;遗址间过渡区播撒野草种子,栽植结缕草、红粉色系的菊和石竹。

天禄阁、石渠阁附近,播撒野草种子,栽植蓝紫色系地被菊、二月兰;中央官署区域,播撒野草种子,栽植黄白色地被菊、蒲公英;沧池区域,栽植红花酢浆草、结缕草;城壕、明渠栽植苜蓿、金鸡菊和萱草花等。

植物是一个公园的底景,在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恰如其分地进行植被营造,突出和衬托遗址的整体格局和特征,使得历史环境氛围更加浓郁。在保护遗址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区域植被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让大遗址的保护成果更好地与市民文化休闲生活和谐共享。

来源:汉长安城

编辑·王瑾 | 校对·孙梦云 | 审核·黄建涛 | 签发·王勇涛

点击查看往期精选

未央区入选2023市辖区高质量发展全国百强

揭牌,开班!

未央区召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第1次会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