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裘士雄 | 漫话浙东古运河(三)下

原标题:裘士雄 | 漫话浙东古运河(三)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漫话浙东古运河(三)下

裘士雄

(绍兴鲁迅纪念馆)

摘要

自古以来,众多的地标建筑矗立在浙东古运河两岸,发挥着各种功能。塔、寺为宗教建筑,客观上,对东往西来的舟船来说,无异是航标、灯塔;古老而实用的石桥、纤道,闪烁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辉……本文拟从一座尚存的古石桥,两座已消逝的古塔,试行历史钩沉与梳理。

三、期待重建陶堰白塔

塔,是神州大地常见的传统建筑,几乎全是佛塔,佛塔与佛寺犹如孪生兄弟姐妹存世。在浙东古运河(绍兴段),历史上曾经西有钱清环翠塔,东有陶堰白塔,皆甚知名。两塔高耸入云,夜晚层层燃灯点照,运河行舟船者,皆望此为标点,不失古运河的航标、灯塔作用。

说到白塔,都知道它是因塔身呈素白色而得名。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有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寿国佑民”的白塔。另一著名的白塔位于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山西五台山,人称“大白塔”。福建福州、四川宜宾和沱江、云南元江等地亦建有白塔,只是其名声略逊于北京和五台山的。现今绍兴人最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目睹过陶堰白塔的容貌,甚至音像资料和文字记载亦甚少。我们只能从当地人的口口相传等民间传说中想象当年陶堰白塔的模样。

陶堰白塔,历史相当久远。与人们熟知的魏晋间“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叔夜)有关。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西南)人。清康熙《会稽县志》明确记载:“嵇康在白塔得《广陵散》曲。”唐代诗人独孤及游白塔寺时有感而发,吟《白塔寺》诗道:“贺监湖东越岭湾,地形平处有禅关。塔高影落门前水,茶熟香飘院后山。幽谷鸟啼青桧老,上方僧伴白云闲。有人若问广陵散,叔夜曾经到此间。”①无庸置疑,独孤及诗中的塔就是白塔,原来无名的小山因山顶建白塔而易名“白塔山”(今称亭山,仍属陶堰街道),并因白塔名塔前的寺为白塔寺,名桥白塔桥,名村白塔头村,名广阔的水面为白塔洋。东邻的上虞东关街道还有嵇康自度曲为村名的“广陵村”。据此分析,白塔应始建于魏晋以前,因白塔而名山、名村、名寺、名湖、名桥,可见其声名影响之广大,白塔在浙东成为很著名的品牌。

陶堰湖光山色

白塔凡七层八面,高二十余丈,飞甍重栋,周廊复道,榱题棂櫩,轩翥辉煌,巍峨壮美,绿荫环簇,颇能吸引世人的眼球。白塔和白塔前的白塔洋,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渔歌唱晚,越女欢声笑语,不时入耳。登临白塔,想今思古,更能感受一种来自心底的震撼。难怪独孤及在此诗兴大发,吟咏出《白塔寺》这一绝唱。白塔,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具有她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白塔虽圮毁已久,白塔寺亦破败不堪,令今人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古越为文物昌盛之邦,寺、塔甲第,照耀运河两岸;绍兴又系经济发达之区,我辈甚有热切的希望,借开发东鉴湖的良机,能重建人们所期望的白塔。前几年,在绍兴外环南路小亭山上新建了永和塔,寄托绍兴人民关于社会和世界永远和谐的美好愿望,登临塔者还可眺望欣赏古山阴道的车水马龙,并思幽古之情。联想老家嵊州崇仁绍甘线旁亭山原有曜文塔,系明嘉靖年间御史裘仕濂所建,惜毁于“文革”浩劫。如今,父老乡亲热情很高,纷纷捐资出力,可望近期竣工。大凡一邑一地,莫不有其象征。白塔,当为陶堰之象征也。塔毁,邑人失所恃矣!有感于此,不免感怀今昔,对于陶堰白塔不能不无动于衷也。

清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六祠祀志下》有载:“白塔寺,在白塔山。”它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列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寺产移作他用,现在是断垣残壁,瓦砾满地,与废墟无异,亟需修缮。唯有一方《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石碑可谓硕果仅存。它历尽沧桑,频遭天灾人祸,竟得以幸存,实属不易。因为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古碑,碑文记载该寺的历史等,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现谨录此碑全文如下:(原件无标点,现为笔者所加,“□”者为漫漶难辨之字。)

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②

赐进士第、修职郎行人司行人里人周用宾撰文

内阁诰敕房修职佐郎预修国史、玉牒鸿胪寺主簿、里人周大珪书丹篆额

佛氏云生死以爱,故云何脱离以舍故舍与取是为对治被其舍身舍识,以至头目髓脑,无不可舍,何有于区区之田宅财帛,世之人知于常分之外,舍而不取者寡矣!况能舍己之所有,以恣人之取是法,虽属有为,而贪者冥然罔觉,豈惟爱恡不舍,并饮取人之舍,是悉知生死之因,然则舍之名虽欲不立焉,不可得也。会稽县五十里旧有白塔护圣寺,局记志之详矣!递兴递废,蔚为榛莽。缘起于今主戊寅有燕僧铁山驻锡于此,偕寺僧存赏相左方地,辟除荒秽,构禅堂三楹,周以廊房,斋厨精洁,禅诵饭僧,四方皈依,每食千指。尔时善男子王广祁发大菩提,舍藏金三百两,置田以拱禅悦众利开导见闻欢喜,竞捐资置田共计□十□亩,付主僧真良为之,住持恐世久事湮,勒石记。因属不佞为之记。予曰:善乎!广祁之创此缘会也。自有此局以接济四方之行脚,饥得食,劳得息,疾病死丧得有终养,以助成正圹,虽传之千万世可也。世之众生自非畜生饿鬼,其肯轻犯人天之呵谴而搜取之。虽鬼畜贱行世自不乏将必攫取之为快,其沉轮于生死,殆未有期也。则此局之复为榛莽未可知也。予之记此,亦妄也。虽然今之舍者,凡为生死也。知生死之幻,则一切皆应何有于不可知之,废兴或者感废兴之故而因省悟于生死之言,后之观者庶几憬然而一思也已。

万历四十四年十月 金光先镌

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碑

此碑文的撰文、书丹篆额者均为陶堰人。前者周用宾系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修职郎行人司行人。据传,曾以御史身份弹劾巨阉宦魏忠贤。后者周大珪官预修国史、玉牒鸿胪寺主簿,他是一位学者型官吏,还写得一手好字。镌刻此碑的匠师金光先,想必是当时刻碑高手。白塔寺,在绍兴城东六十里陶堰白塔头村瓜山西麓,坐北朝南,面对白塔洋。《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现竖立在该庙第二进大殿后廊。此碑太湖石质,通高227厘米,宽95厘米,上头中篆“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九字,两旁为二龙戏珠图案。碑身高162厘米,宽91厘米,亦系楷书,阴刻。大凡寺、庙、塔等民间醵资而建的公共建筑,屡建屡废,似是规律。白塔寺也不例外,至明万历六年(1578),它已是“蔚为榛莽”。是年适有“燕僧铁山”云游到此,与白塔寺住持真良一见如故,十分投契。两僧商定“辟除荒秽,构禅堂三楹,周以廊房,斋厨精洁,禅诵饭僧,四方皈依,每食千指”,盛极一时。此时,有大善人王广祁慷慨捐赠多年积蓄 300 两白银购置寺产数十亩。从此,白塔寺“接济四方之行脚,饥得食,劳得息,疾病死丧得有终养”,成了远近闻名的慈善机构。两位周姓官绅应住持之请,撰文立碑记其事。

白塔、白塔寺面白塔洋,游钓之地,风光明媚,远山若隐若现,景色洵佳。此地民众勤劳朴素,目前虽荒凉,也不必介怀也。有朝一日,燕僧铁山、住持真良再世,广为募化,志行坚笃,远近翕应,白塔、白塔寺终能重新矗立在浙东古运河畔。

注释:

①引自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12月重印,清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六《祠祀志下·寺》第6页。

②《白塔护圣寺舍斋田记》,载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绍兴摩崖碑版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版,第404页。

本文来源:邱志荣主编《中国鉴湖》第七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杨伊帆

审核:戴秀丽

总期:69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