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两垛夹一沟,五莲李崮寨 ——尖垛、平垛与李崮寨(五莲县街头镇)

两垛夹一沟,五莲李崮寨

——尖垛、平垛与李崮寨

文、图/陈永杰

李崮寨

“两垛”是指尖垛与平垛,“一沟”是指公字沟。

尖垛即尖垛山,平垛即平垛山,1992年版《五莲县志》对这两山都有提及。尖垛山,整个山脉东西绵亘十余公里,主峰海拔618米,面积3平方公里,因主峰尖而高得名尖垛。平垛山位于尖垛山以南,主峰海拔625.6米,因主峰平而高得名平垛。两山均位于日照市五莲县与东港区交界处,两山主峰相距不足700米,却分属两个县区:尖垛山属于五莲县,平垛山属于东港区。

公字沟即今李崮寨。李崮寨曾是一个在六七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地方,曾被誉为“共产主义第一村”,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典范,为此毛主席为其题名为“公字沟”。

“公字沟”石刻

峡谷入口

到五莲实地探访了柴麓崮、仲崮山、莫家崮后,发现五莲没有符合崮貌特征的标准型崮。对于“崮”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辞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均解释为“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辞源(修订本)》除了以上定义外,对“崮”字的来源进行了简单补充:“古时在山上建堡垒自卫,叫作‘固’。后人加‘山’作‘崮’或‘崓’。《资治通鉴》一〇七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退屯黄巾固’注:‘汉末黄巾保聚于其地,因以为名。齐人谓垒堡为固。’”张义丰、王随继著《岱崮地貌形成演化及开发价值》(气象出版社,2016)定义为“崮是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由下部巨厚的坡度较缓的基座和顶部陡峻的致密厚层岩石共同构成的地貌”。“当代徐霞客”李存修先生发现这种世界独有的特殊地貌后,经过实地探访,把这些发现和判断撰文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后经专家学者们的考察论证,李存修的发现被学术界认定并命名为中国第五地貌——“岱崮地貌”。

知道五莲有个“李崮寨”后,因名字中带有“崮”字,不知是不是一座崮,就决定去实地考察一番。2023年8月5日,探访完其他崮,赶到李崮寨时,时间已近下午6点,因天色已晚,沟中林木茂密,蚊虫太多,顺沟底小路往里走了一段后就返回了。后来几个同学邀我周末出去转转,我就推荐了李崮寨。2023年9月2日,又逢周末,我们一行四人的“李崮寨一日游”开始了。

平时游崮写崮,比较费劲。先确定要去的目标,搜集一些关于该崮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攀登方位、路线、崮貌、有无人文历史遗迹等,再规划路线,待实地探察之后,再对掌握的资料进行验证、补充,因自己有点“考证癖”,有时还要遍查当地历代史志,这样整理成一篇文字,就比较费时了,有时一两周也搞不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而对李崮寨,就不一样了。当年开发时,已有人整理出一篇导游词,非常细致全面。根据自己的游览经过略加整理,再补充点地方志书记载,就是您看到的这篇东西了。

关于“李崮寨”一名的由来,有点复杂,迄今无定论。李崮寨属五莲县街头镇,原名“尼姑寨”,此处山清水秀、偏僻幽静,明朝时期有尼姑在此结茆建庵,因而得名。相继又有和尚进山筑寺礼佛,香火绵绵,使尼姑寨盛名远播。据村里保存的明景泰二年(1451)的一块石碑记载,1426年莒州宝愿寺的主持斌无霞“定迹而殿之”,当时“佛像森严,规模宏丽”,香火旺盛,此殿较五莲山光明寺(1607)还要早若干年。佛家建庙之后,有一李姓道士也来此建庙修炼,此后“尼姑寨”庵、寺、庙并存,尼姑寨名声日隆,寺产、庙产越发宏阔。后来五莲山光明寺崛起,佛事东移,这里道家一枝独秀、声名鹊起,道产也不断扩大,这引起了附近一家大地主的嫉妒,他就向县衙状告李道士侵占了他家的山场。几经开庭休庭,各说皆似有理,县官无法判决。李道士不急不慌,每次休庭之后,就蹲在县衙门口就着凉水啃糠饽饽,一连数日皆是如此,县官认为李道士是被冤枉的,最终判李道士胜诉。李道士由此巩固了道产,提高了名声,扩建了庙宇,随即把这里改名为“李固寨”。因这里四周环山,后人又在“固”字上加个“山”字,叫成了“李崮寨”。

但1989年《五莲县地名志》却说:“据考,李姓从日照三山前迁此,在尼姑庙旁建村,取名李姑寨。后房、陈、刘三姓迁入,村名末变。后取其谐音更为今名。”清嘉庆元年(1796)初印本《嘉庆莒州志》“疆域”、《嘉庆重修一统志·沂州府》“山川”均载“李姑寨”之名。看样子还是《五莲县地名志》“取其谐音”的说法更可靠些。

从“尼姑寨”到“李固寨(李姑寨)”再到“李崮寨”,看来“李崮寨”一名与“崮”基本无关。但站在沟谷中北望,有几座山形极似“崮”状。我决定亲眼看看再做判断。

清嘉庆元年(1796)初印本《嘉庆莒州志》“疆域”标有“李姑寨”

李崮寨,曾是一个在六七十年代红遍全中国的地方,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它曾被誉为“共产主义第一村”,“文革”期间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典范,毛主席为其题名为“公字沟”。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李崮寨便是北方的延安,是无数人心中的“圣地”。1967年至1969年,这里曾吸引了包括阿尔巴尼亚总统、新西兰大使等在内的上百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李崮寨的生产队长刘太臻成为红遍全国的学毛选积极分子,到各地作经验介绍达300多场次,曾出席过全国九届人大和党的九大两个会议,并任省、市、县、乡、人民公社人革副主任等职。光明日报曾用一个版面对李崮寨进行过报道,青岛日报、潍坊日报等都对李崮寨进行过关注报道。1968年夏,上海海燕制片厂到李崮寨拍摄了《公字占据心窝的人们》。1969年,李崮寨知青组组长金红卫,去北京参加建国20周年观礼,登上天安门和毛主席站在一起的知青代表只有两人,金红卫便是其中之一。1968年,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用两个整版发表了长篇通讯《公字沟》,同时配发了占据半个版面的长篇社论。用这么大的版面对一个地方进行报道,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60年代李崮寨风貌

李崮寨虽地处深山,但这里四面环山,林木茂盛,山泉瀑布,流水淙淙,云雾缭绕,曲径通幽,自然风光优美,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2000年以来,五莲县街头镇进行综合开发为李崮寨旅游风景区,形成主要景点十几处。李崮寨自然景观众多,尤以山花为最,有连翘、蓝槿、映山红等,山花盛开时,如织锦流云散落在万树丛中,令人美不胜收。

依靠导航开车来到李崮寨景区大门口。镶嵌“李崮寨”三个大红字的拱形洞门左侧,一株粗大的爬山虎覆盖了半边。大门以南路东有一块“公议碑”,字体楷书阴刻,端庄大方,清晰完整,碑文内容是保护公地林木、明确公地界限,对研究当时农村公地制度、公共财产管理等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全文抄录如下:

“方今栽植树株,公令森严,吾庄有公地数处,公议栽培各样树株作合庄公用,戏台左右与各处公地不准侵占,所植树株更不准私伐,如有违犯者,合庄公(共)同议罚,定不宽贷。所有地方坐落,开列如左:

坐落戏台前地一处:东至沟南至路,西至匡姓屋根,南北取直,屋外余出滴水一尺,北至东,半至墙西,半至滴水。

坐落庄西舍墓田一处:四至照旧。

坐落大松杆口子牧场一处:东至山顶,南至大沟底,北至山顶,西至重汪大沟底,外至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吉日 合庄众姓公立”

大门西侧是高崖,村民称之为“鹁鸽崖”,上面镶嵌大型摩崖石刻“公字沟”三个大红字。早年的李崮寨,是一处布满原始森林的大峡谷,南北跨度约7公里,东西跨度约3公里,峡谷内山势陡峭,垂直高度近百米的悬崖,与尖峭的山峰迎面耸立,蔚为壮观,被誉为“齐鲁第一大峡谷”。六七十年代李崮寨声名远播,“公字沟”取代了李崮寨,成为山东的红色圣地。“公字沟”就是“齐鲁第一大峡谷”的其中一段峡谷。

附近小溪边有一块光滑的大石头,被当地村民称为“媳妇腚”。传说一天有个小媳妇蹲在小溪边那块石头上洗衣服,抬头看见一位大仙用苘干挑着两块大石头经过,两块大石头用大仙的头发捆绑着。小媳妇看到后笑着说了句:用头发捆着结实么,别掉下来了。刚说完,大仙的发髻断了,两块大石头掉了下来,把这个小媳妇吓得一屁股坐在洗衣服的石头上,以小媳妇的屁股为模子,砸了个坑,这个坑就叫媳妇腚。掉下来的石头,一块掉在这个地方化成了山,叫姊峰,另一块掉到了山的那头,滚蹦下去化成了另一座山,叫妹峰。有百姓曾说这两个山峰的峰顶一模一样。

自大门开车沿曲折小路行驶约2公里,就到李崮寨村主席广场。广场正中塑有毛主席像,广场北面是公字沟展览室。展览室4间,墙壁挂有多幅照片、知青回忆文章及介绍资料,屋内有些杂乱、陈旧,看样子平时少有人来,也无人管理。广场附近有原址重建的无人商店、知青宿舍等房屋,墙面刷有“共产党万岁”“人民公社好”等标语。目前这里虽然住户稀少,也少有游人到来,但这里的一切,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似乎是向偶尔到来的游客诉说着那段特殊的国度在特殊的时代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

主席广场,背景远山即“三太山”

据导游词说附近有一片“愚公田”,是那些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用手帕、口袋带土积聚而成。李崮寨处于大峡谷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说“李姑寨环周皆山,中有大涧怪石”。据知青回忆文章说“这里山上植被茂密,但看似茂密的植被下,只有薄薄的一层土,土的下面就是光石板”。所以说这里能够耕种的田地非常稀少。“愚公田”演绎了一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也向世人昭示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因找不到人问询,来回走了四趟,我都没有确定哪块地是“愚公田”。附近还有玉皇殿遗址,也不确定哪个地方是。据说这是以前道士的住所。后来佛道两事日渐衰微,一直到1928年日本鬼子一把火烧了道观,延续300多年的寺庙道观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对此《五莲县志》有记载:“至民国初年,李崮寨等地已均建有道观。1943年,五莲山区解放前夕,有道士134名,至1952年,有73名,后皆还俗,道观亦均毁圮。后因战事,佛事日败,1928年被烧,从此,昔日的‘玉皇大殿’只剩一堵老墙。”

自李崮寨村沿峡谷底部小路往北走,直到峡谷遇到迎面而来的山脉后折往东北,再沿峡谷北侧小路,就进入景色最集中最优美的一段峡谷中了。这里有多处摩崖石刻,第一处刻的就是“渐入佳境”四字。小路明显经过整修,可能是当初景区开发时整修的。因少人来,小路已经淹在草丛中了。走不远有两处石刻,一处刻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几字,另一处刻的是毛泽东《念奴娇·井冈山》一词的全文。

前行不远,路侧一块三角形大石,上刻“三太山”三字。北面的高崖就是三太山了,也就是在主席广场就能望见的北面三座山头。三太山由三个相隔不远、形状相似的山头构成,在整条大山脉上耸立凸出,突兀陡峭,形状奇特。虽然山头倾斜,但自南面看,有点像崮。关于山名的由来和含义已无从考证。

继续前行,路侧又一巨石,上刻“卧象峰”三字,因涧深林密,看不到两侧山头,也不知那座山头是卧象峰。

过了卧象峰,又见一巨石上刻“鹊桥”二字,这附近就是景区八景之一“鹊桥揽月”了,据说在有月亮的晚上,站在鹊桥这个位置观月,会发现一副非常美妙的景色,曾有诗人写过一句诗来形容这种美景:“皓月熠熠照鹊桥,银光煌煌耀青山”。关于鹊桥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说月老观察人间,发现这里的月亮灵气旺盛,非同寻常,所以降临此地,并亲手用连翘枝搭起了一座鹊桥,同时在此留下了一个“月老洞”,这个月老洞直通月老所住的天宫月楼,只要情侣们将一支写好的“月老签”投进里面,月老就会收到,并祝福在此穿越鹊桥的这对情侣白头到老。早年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都会飞来很多喜鹊,落在连翘枝上鸣叫很久,所以便有了“月老结喜桥,七夕鹊来会”的俗语。关于“鹊桥”,还有一个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观音菩萨发现了浴仙池后邀王母来此共浴,王母浴后心情大悦,日后携七女来此游玩洗浴,多嘴的喜鹊仙子将此事告知了远在沂源县的牛郎,牛郎便星夜兼程赶来此处与织女相会,因未到七夕佳节,喜鹊尚未到齐,织女便动用法术用鲜花和树枝打造了一个临时鹊桥供两人约会,这就是鹊桥的由来。

过“鹊桥”,就是“金蟾望月”。一块巨石酷似一只匍匐的金蟾。相传这个大蟾蜍原先是在“卧蟾宫”修炼的千年蟾精,观音携嫦娥来浴仙池游玩沐浴的时候,它因垂涎嫦娥的美貌,意欲偷窥,被观音发现,施展魔法使它变成一块巨石,并罚他在此看门,又施展法力从别处移来一块巨石挡在其前,所以这个蟾蜍精千百年来一直守在这儿,即为仙子望风把门,也断了一些不肖之徒的不良企图。

“渐入佳境”

鹊桥

继续前行,绕过一面刻着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一面巨石,就是整个景区最核心最优美的景点“沐浴池”与“沐浴镜”了。沐浴池直径约2米,深约1米,一处飞瀑自4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注入沐浴池内,再自沐浴池溢出,流到悬崖下面的深谷中。沐浴池后是一面巨大、光滑的石壁,上刻“沐浴镜”三个大字。明朝万历年间,来此山筑庙定居的方丈将石壁命名为“沐浴镜”。有人将“沐浴池”叫做“轮回池”。据说在此水池里沐浴,可以洗掉人们今生曾犯下的罪过,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若是有佛缘的人在此沐浴,可以在对面的沐浴镜上,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也有人将浴仙池叫做“莲花池”,传说池中的水是首乌仙子、大贝仙子炼仙丹流下来的仙水,使之沐浴可强身健体。有一次嫦娥发现了这个好去处,洗过几次,觉得不错,就约了观音菩萨来一起洗,为浴后梳妆方便,就在池边竖了面镜子。有一次她们发现池水中有狐骚气,施展法术从镜子里一看,原来是一个野狼精与狐狸精在池水里淫乱,两位神仙大怒而去。后来张果老知道了这件事,老头儿拍观音的马屁,悄悄地将巴掌一翻,把野狼与狐狸压在了山下。山上留下了五个指头,人们就称此山为巴掌山,称巴掌山下右侧的野狼精巢穴为老狼窝,左侧的狐狸精原住处为皮狐洞。后来人们就称传说观世音修行、修心、休闲的这段峡谷为“观音涧”。

峡谷中不仅泉瀑众多,而且有多处洞穴。自“沐浴镜”继续往上攀登,悬崖底部有“弥勒洞”“佛爷洞”“滴水洞”等。弥勒洞也叫老君炉,里面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风水轮流转,以前是道士占和尚的地盘,现在是佛爷抢道君的洞穴了。目测了一下,洞外宽约6-7米,高约3米,洞深约5米。弥勒洞旁边的峭壁上还有一个山洞,看上去很隐蔽,据说是旧时土匪抢了东西后的窝藏处,只是山势陡峭很难上去。

沐浴池、沐浴镜

峡谷胜景

佛爷洞是一座很有些年头的山洞,里面端坐一位石头如来佛。此佛爷又叫“状元佛”,这个名字是早些年间进山礼佛的百姓们给起的。在古时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有考取功名的子女,家长们都会来拜这尊佛,请求佛爷的保佑。这位佛爷很灵,每次在众多前来礼佛的人当中总会有一家的子女考得功名,直到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位状元,从此百姓们便称这位佛爷为“状元佛”。现在的佛爷洞香火仍很旺盛,每到逢年过节都有很多百姓来此进香,尤其是在高考的前几天,来此烧香拜佛的学生家长更多。洞外有座石碑,两面均有刻字,因年久风化,字迹损坏,又因滴水侵蚀,碑面生苔,污染严重,刻字几不可辨。据勉强识别的一些文字,知此碑立于明景泰二年(1451),立碑者系莒州守御王信,记载的是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莒州来此定居的一位和尚的事迹。这块石碑印证了这儿以前曾有和尚在此筑庙定居,且香火鼎盛的传说。

在佛爷洞附近,因路面水侵打滑,我一脚滑到,仰面向下滑去。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涧底,如果滑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同伴的惊呼中,我张开双臂,被灌木丛挡住了!慢慢爬起来,背面裤子、上衣全是草泥浆,胳膊也划伤了,近二十天才退伤疤。这回有惊无险,不知是因为佛爷不保佑我而“有惊”呢,还是因为佛爷保佑我而“无险”?

佛爷洞外上方悬崖近乎直立,高约百米。洞北侧一株碗口粗的野生爬山虎,沿绝壁直上,攀至崖顶,蔓延覆盖了整片崖面,蔚为壮观,这是我见到的最大一株爬山虎,估计有些年头了。这片峡谷两侧长有一种树干类似软枣树的高大树木,开白花,类似栗子树开的花,张眼望去,满山一片雪白。用“识花君”“花帮主”等多款软件识别,都没有确定这种植物的名称。棵棵树干上自底到顶藤蔓缠绕,那情景有点怵人,我说:这情景怎么像是《鬼吹灯》中描写的荒寂森林?同学老曹的夫人立即回应:刚才我也是这么想的!

峡谷中还有一座将军坟,据传埋葬的是元代枭雄陈友谅手下一位将军。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生死决战,朱元璋以少胜多,陈友谅战死,手下将士四处逃散,其中一位将军为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带领残部数十人远涉千里逃到了这里,当时朱元璋只是控制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对江北的控制力还很弱,这位将军在此试图养兵蓄锐重返江南,但是朱元璋很快统一了中国,粉碎了这位将军的“回乡梦”。他死后怕被朱元璋知其名而将坟墓破坏,所以不敢招摇,没有留下名字,就成了无名的将军坟。再往上走将会看到“将军肚”,民间传说是那位将军日夜思念家乡,死后的灵魂幻成的。胜景伴传说,思古抒幽情。人间一趟,确实不易,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我们不为将来,不念过往,积极向上,只为当下。

佛爷洞

爬山虎

主要景点介绍完了,在沟底只看见四周林木茂密、悬崖壁立,却看不见山顶的样貌,我们决定继续向山顶攀登,看看四周群峰中有没有符合崮貌特征的崮。

自佛爷洞往上,是一道东西向山脉,沿山腰小路往西,路两侧是松树、橡树,林间杂生葛藤等灌木丛,非常难走。走着走着,路被葛藤挡住了。路通往山下,应该是当初景区开发时设计的下山路线,自涧底上到佛爷洞,欣赏完峡谷风光,再从这里下去,一路欣赏山峰景色,避免走回头路。估计今年夏天就没有人上来过,这条路就被疯长的葛藤堵死了。我今年两次来这儿,8月那次只碰到父子俩。孩子十几岁,父亲四十来岁,在北京读完医科大学后就留京工作了,他说老家就在附近,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爬山。十几年不来了,这次回老家,就顺便带孩子来逛逛。今天一路除了我们四人,在李崮寨村碰到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此外就再没见到其他人。因位置偏远,平时也无人来,景区已停止运营。葛藤枝茎粗大,缠绕密实,抬眼望去,前方更是大片绿色的葛藤秧,看样子此路不通,我们决定原路返回。

退到佛爷洞上方,我发现往东似乎也是条路,在我的鼓动下,一行四人又往东攀爬。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了一种少见的植物:拐芹。正值拐芹花开时节,细长的茎上端,顶着8-9朵洁白的伞状花头,远望似雪。茎叶很奇特,顶叶简化为叶鞘,整个花序,就从逐渐膨大的叶鞘中挤出,慢慢绽放开来,花鞘顶端,再叉生三茎,每茎上再生三片粗锯齿状叶片。拐芹不但花美,且是一种中药,春季采集的幼苗还可食用。

拐芹

疯狂的葛藤

折往东北方向,小路一会有一会无的,好不容易登至接近山梁顶部时,又是讨厌的葛藤挡住了去路,我们三个男人分头试了几次,不一会儿又都退回原点。这一路很多地方实在是难走,怪不得少人来呢。估计再有二三百米就到山顶了,我不甘心,就对他们三人说:你们原地等等,我上去探探路。我扭动身子,左钻右跨,憋着一口气,几分钟功夫就到了山顶巨石下。略一观察,深吸一口气,四肢并用,先沿着巨石边往北移动,再顺着岩石缝往上攀爬,又是一口气攀至山顶!这两口气可把我累坏了,站到山顶,还没来得及观察,脑子“嗡”的一下,像是中暑了!我急忙找块岩石躺下,过了二三分钟,脑子清醒了。下面传来他们三人的喊声,我急忙回应说,你们等等,我一会就下去了。

定了定神,拣块位置最高的岩石站上去,朝四周观察起来。西为峡谷,东是悬崖,南北各有一山头,一尖一平,各有山梁与我所在的山头相连,原来我是来到了尖垛山与平垛山中间的一个山头之上。尖垛山、平垛山海拔均在610米以上,我站的山头海拔也应在600米左右,尖垛山一峰倾斜,南面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平垛山顶部平坦,略有倾斜,北面也是近乎垂直的悬崖。前面提到的“三太山”,其实就是东西绵亘的尖垛山脉的三个山头,自西而东,三峰海拔依次增高,像是三兄弟,主峰尖垛山,是“三太山”中位置最东海拔最高的“老大哥”。从外形看,这两垛也可勉强称之为“崮”。

附近山头多以“垛”为名,如尖垛山北2公里处的脉垛顶,因山顶矗立如垛而得名,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505.4米。其它含有“垛”字的山名,还有松垛山、高垛顶子、高儿垛、垛子崖、可落垛、大红垛、小霉垛、九仙山主峰卡山垛等。“垛”状山是这里的一个特色,是介于山与崮之间的一种山貌。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李崮寨所在的“公字沟”是两县区的界沟,我所站的这个山头,是两县区的界山,北面相距300米的尖垛山属于五莲县,南面相距300米的平垛山属于东港区。这地方一地跨两县很正常。南面不远的小松杆村,村中一条路把一个村庄分为两个县,《五莲县地名志》记载:“小松杆村沿沟分布,村以沟名。一村跨两县界,路东属五莲,路西属日照。”

尖垛山

平垛山

处于尖垛山、平垛山西南深沟中的李崮寨景区,因地处五莲县、东港区交界处,位置偏僻,景区运作也不成功,目前基本没有游人;从另一面来看,这也避免了景区的过度开发,保持了景区的纯自然、原生态风貌。有山有水,有涧有洞,“野水皆归壑,孤云不离山”,“溪山行老我,风月不欺予”,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红色乡村——李崮寨,如今已被列入日照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务院公布为民俗文化村。 

曾经的辉煌,已被淡忘,如今的村民,已经淡然。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年轻一代都已走出山沟,只剩下一些老者,看山护林,种地放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23年9月19日

今日李崮寨村

参考资料:

《嘉庆莒州志》

《嘉庆重修一统志》

《山东省五莲县地名志》,1989

《五莲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你知道五莲山和光明寺的来历吗?》,徐敏宗

《李崮寨,从无人商店到路不拾遗》,陈德臻

《“锦绣五莲·秀美地名”系列文化宣传——街头镇》,2022-12-16(来源:五莲县民政局)

《寻访古村落:日照李崮寨》,“倚楼听雨”抖音号解说文字

李崮寨风景区简介及导游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