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行走丨你好,青海湖

从西宁出发,离开塔尔寺,我们距离青海湖越来越近了。虽是八月,空气里却透着寒意,小陈师傅的车开得很快,我能听到时间在耳边嚓嚓飞速掠过的声音,天地就这样敞开着,让人的内心无限自由与开放。前方五千米以上的雪山,因为太阳的光线,在不同的时辰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时是蓝紫色,有时是暗红色,山顶的雪融化变成水流回平原,就是这样一种轮回。

公路边盛开着望不到尽头的油菜花,在黄灿灿花海的那一端,我看到了它,似乎也嗅到了它的气息,是青色山脉和盛大江河所蒸腾出来的强有力的云烟雾气,也是梦中一棵羊齿植物的清淡气息。

这就是它,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青海南山和阿木尼尼库山环抱着的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湖”。

第一次见面,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言表,我拼命从脑海里搜索以前在书里读到过的关于它的一切。

由于青海湖流域土地平坦,水源充沛,宜于畜牧,先秦两汉时,这里为卑禾羌所据,魏晋南北朝至隋及唐初,为慕容鲜卑吐谷浑所有,吐蕃兴起后吞并吐谷浑并占据了青海湖地区。唐代,唐王朝、吐谷浑、吐蕃三者之间曾在青海湖一带发生过多次激烈而持久的战争,征夫戍卒常远征守边至此,所以当时声名远播,为唐代中原文人学士所熟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而咏青海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在唐诗中,“青海”、“湟中”、“河湟”、"河源”、“九曲”等这类代表青海地区的词汇不胜枚举。“七绝圣手”王昌龄曾有过两次出塞的经历,在他的笔意里,我们感受到了那金戈铁马之下的青海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乐府诗原是和乐歌唱的,不仅有声乐,还有弦乐、管乐、打击乐等综合演奏。可惜现在这些和着文字的气势磅礴的配乐只能想象了。

至汉代起,由祁连山南,沿湟水至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而达今新疆以至域外的“青海路”是一条古老中西方陆路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支线,那时的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队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

“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时候独独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从孤城遥望,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西北边境防线上空浓云密布,烽烟滚滚,使白雪皑皑的祁连山顿时暗淡无光。

“孤城”,正是守边将士的象征,他们的命运和孤城一样的孤单脆弱,任何一场战争都有可能夺取他们的生命,更凄凉的是,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士兵心中的褶皱与泪水。

“黄沙、金甲、破楼兰”这应该是诗人写的战争意象吧,孤城与大漠瀚海,以其高大、广阔的形象带给诗人以陌生感和新奇感外,还使诗人感到害怕,这是人面对强大自然力所表现出的一种恐惧心理。但当诗人看到在孤城瀚海驻军的战士以一种强大的勇气和力量,与孤独寂寞以及恶劣环境展开抗争时,便对孤城瀚海产生一种惊叹和崇敬。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突如其来的惊破了长安城内的歌舞升平,也彻底粉碎了大唐西陲的祥和安宁,吐蕃乘势大举东进,占据了“河湟”“青海”地区。在场战乱中,王昌龄、李白、王维等或因“附逆”,或因逃难,或因“迫受”或流或贬,导致命运逆转,其中以王昌龄命运最为舛错,竟以此身死。至古文人多天真,无论身处盛世乱世,命运始终不济。

很难猜度王昌龄当时在青海湖边的心境,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同样,一个人的命运也可能支配着他的心路历程。出世入世,在野在朝,想吃又怕烫,不吃心又痒,这也是历代君主对文人不待见、不放心,断不了收拾甚至杀头的原因。想来当时的王昌龄不如一直放马驰骋青海湖边,或许命运会有所不同。骑上一匹“青海骢”,又是怎样一种体验?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戚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杜甫曾为“青海骢”赋诗,以马喻人,写诗人的才能襟怀与困守长安时期的境遇。

河曲马

史书上说,唐代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畜牧业经济十分活跃,其中尤以吐蕃和吐谷浑最为突出。吐蕃在河曲地区培育出来的优良马种“河曲马”蜚声中外。吐谷浑人更是在长期的畜牧业经济生产中,利用青海湖地区优势,创造性地将本地马与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了举世闻名的“青海骢”,今天的河曲马、大通马就是“青海骢”的遗种。

青海骢

据说青海聰体型高大、健硕,自古为侠客所倚重。在严寒冬季,骢马始终以温热的身躯,为主人御寒;因体型高大,在奔跑中泥浆溅不到主人身上;奔跑起来速度飞驰,只能看到其身影转瞬即过,鞍底更有厚实卷曲的毛,庇护着主人。骢马作为一种宝马,价格虽然昂贵,但其对主人的恩情与付出,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可惜这样的马匹早已无缘一见,湖边更多可以看到的,是牦牛与绵羊。

如今的青海湖周围交通非常便利,多数地方都可以开车直达,如果略去夏季里还有的微寒,这里也有了江南之地的宁静谐美。整个青海湖是由海心山、鸟岛、沙岛、三块石及一郎剑、二郎剑两个沙堤组成。

海心山的藏译音为“措娘”,意思是指青海湖的湖心。在藏族人看来,海心山是莲花生大师显神通开启的圣地之门、加持的神岛,又是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搬来的神山,也是诸多神灵所在的圣地,故而成为僧人们静修的圣地。文化交接的版块,神圣和神秘交汇合一,冲突和演进一样明显。

就凭几天的逗留,要看清一个地方难免草率,对于我来说,青海湖是复杂的,山长水远而来,见上一面,夹杂着欣喜和畏惧,不知下次相聚又待何时。湖水深不可测,多的不是恬美,而是凶险,峭壁如刀锋,成百上千的地壳运动留下来的裂缝和断崖,毫不收敛的横陈在此,突兀又惊悚。湖水的幽兰让人陷落,拍打着湖边的细碎的沙砾,扬起的巨大而寒冷的风,却构筑了我心中最宁静的景象。这片咸涩的湖水,目睹过多少岁月的变迁,这里,苦难曾是神明,是宗教,是孕育理想之花的绝佳土壤,所以这里对我来说,不只是书本里的一个词汇,几首诗歌,而是敬畏又亲切的心。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吧,只有亲身翻越山岭,才能知道边界。我自遥远而来,注视过你的心,纵然黑夜孤寂,白昼如焚,见字如晤,你好,青海湖。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关联阅读

我们的山湖江海丨秘境之居:金溪山庄

行吟丨教授品诗:从溪流奔向大海

行走丨拨浪鼓,摇响世界的问候

行走丨青海湖边:塔尔寺

行走丨难忘青海湖

行走丨青海湖边

行走丨青海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