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乡村过大年 | 游大美上饶,这些传统民俗,你都知道吗?

乡村过大年 | 游大美上饶,这些传统民俗,你都知道吗?

“窗衔篁岭千叶匾,

门聚幽篁万亩田。”

独属于篁岭的“晒秋文化”,

让人美得睁不开眼!

上饶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方面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婺源晒秋、三清山贺汤宴、

中秋烧宝塔、信州火针、

玉山樟村板灯、上饶石人殿庙会,

以及铅山畲族民歌、广丰嵩峰芋头宴等等,

都是上饶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活化石”。

春节假期即将来临

本期,小编带你去看看

各地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婺源晒秋

从祖辈起就有用竹簟在屋顶晒架上晾晒农作物的习俗,春晒笋干、夏晒果蔬、秋晒作物、冬晒乡俗,一年四季延绵有序。每当日出山头,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五彩缤纷丰收成果的组合,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变化,建筑与竹簟的方圆对比,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风情杰作——篁岭晒秋。

三清山贺汤宴

因古时粮食短缺唯有以汤充数,一菜接一汤也不至于口干 ,还能吃到热腾腾的美味佳肴。贺汤酒深受宾客喜爱,得以流传。后来,大小喜事皆以此方式招待,以示祝贺,故又名贺汤宴。有汤、有酒、有盘又有戏。酒席上的贺汤宴,菜式和上菜次序是非常有讲究的,通常第一盘上桌的菜便是麻糍粿,接着便是一汤一菜,菜的分量不会很多,就算空盘子也要留在桌上,表示年年有余。“三清贺汤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唯有接待重要客人或重大节庆才会举办。温暖、热闹、色香味俱全的“贺汤酒宴”是三清山独有的特色宴席,结合各种精彩丰富的民俗表演,深得广大游客好评与推荐。

中秋烧宝塔

中秋烧宝塔是上饶流传已久的习俗,每逢中秋佳节,按照风俗,当地老百姓会用红砖砌成红塔,在塔内部放上柴火点燃,把红塔塔身烧得通红,阵阵鞭炮声和烟花助阵,大家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期盼日子圆圆满满,红红火火。上饶广信区、铅山县、鄱阳县、余干县等地均有此习俗。

信州火针

火针是中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人体穴内,以治疗相关的疾病。火针具有温经散寒痛肿等症的治疗。火针疗法源远而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比较详尽的论述了有关火针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上饶石人殿庙会

石人殿位于上饶市广信区石人乡石人村,始建于晋,扩建于唐,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御赐“鹰护殿额”,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胜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庙会活动已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按惯例,当地百姓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以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人殿庙会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一般为十天,从农历九月初一开始,初十结束。

广丰嵩峰芋头宴

“芋头”是嵩峰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嵩峰由于土质独特,适宜芋头种植且历史悠久,当地产的芋头因软糯易烂、入口即化的口感特质而闻名全区,经检测富含微量元素“硒”而得到越来越多城市人的喜爱。芋头宴遵循传统,共四道菜,做法是将芋头作为菜的主角,加入牛肉、萝卜、鱼头,做成为当地人喜爱的芋头牛肉、芋头萝卜等地方特色菜肴。而将芋头煮熟捣烂加入红薯粉制成饺子皮,包入肉馅等制作而成的芋头饺子韧劲十足、唇齿留香。通过举办芋头宴就是要把这样高品质的地方农产品推广出去,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

玉山樟村板灯

樟村板灯,又称“桥灯”,相传其始于唐代,兴于明清,尤以清康熙年间为最,称誉四方。它是当地百姓庆丰收、纳吉祥的一种庆典活动。据当地族谱及相关史料记载:唐末中原动荡,中原各族南迁,有四省九地之难民避祸迁入雁门(樟村古称,因西南山口似门,多大雁,故名),各地难民人员纷杂,互不往来,纷争四起。唐元和年间从河南迁来的叶姓先祖,修桥铺路,广行善事,享有盛誉。

横峰剪纸

剪纸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无墨的中国画”。横峰剪纸因机缘巧合,延续了蔚县剪纸以其“以刻代剪”的独特风格,突破了传统剪纸固有的程式化造型束缚和模式,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构图饱满、生动新颖、大方简练、圆润流畅的特点。横峰剪纸一直结合本地的习俗和民众的愿望进入千家万户,流遍乡村和城镇,它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爱和憎,抒发着生产者美好情怀和理想,伴随着喜庆节日、礼仪祭奠,或装饰于门窗壁间,或点缀于喜庆什物之上,或张贴彩楼纸扎之中,或作为刺绣鞋帽的底样,美化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弋阳叠山绳龙灯

叠山绳龙灯是指流传在以弋阳县双港村为中心的周边自然村的一种祭拜社公庙的民俗仪式,活动从正月初六祭拜社公庙请灯开始至十五元宵节晚上再次祭拜社公庙烧灯结束。叠山绳龙灯外披红布,红布上没有绘饰鱼鳞纹,造型古朴,简洁,舞龙队员拉动绳子表演跳跃、翻转、盘旋等动作并配以弋阳腔唱和形式营造热闹气氛。活动仪式庄重,具有鲜明江西特色,较好地展示了地方民众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创造力,而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传承的连续性,深刻地影响了地方民众的文化性格。

铅山畲族民歌

铅山畲族民歌,上饶市铅山县传统音乐。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传统民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雷氏族谱》载,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盘瓠丧事:“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传统民歌没有瑰丽的词句,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播演唱。畲家把唱歌视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为媒,在丧葬祭祀活动中,他们又以歌代哭。

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

德兴海口地处山区河流谷地,凭借优良的水路交通与贸易河港,适宜农耕商贾。唐末,董氏开基始祖董申在此择佳水名山,聚族而居。因自然和谐的耕读文化,重义践诺的商贾文化,科第绵延的仕宦文化互相交融,明清时期,海口董氏家族形成其固定的家规家训,于历代家谱中明文记载。海口董氏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进士董申定居此地以来,尊儒崇学,人文鼎盛,中进士者174人,为官者500多人。传家有训,绵绵不绝。德兴海口董氏于宋代制定的家规家训,是留给后人善德文化的样本,标注着为官居家境界的高度,把忠、良、孝、顺四个字,镌刻在董氏子孙的血脉里,融于心、化于行。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内容共分为《家规十则》和《家训十条》两部分。

万年太平跳脚龙灯

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一带,是一种以龙体为道具的多人合作的民间表演艺术。太平跳脚龙灯龙身以竹篾扎成,呈圆筒状,由7节或11节连成,外裹红黄布,布面画成或剪贴成鳞片状。龙队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乐伴奏,在庙宇或农户庄院中均可起舞。舞蹈最具特点的是表演者时行走矮子步,如龙匍匐前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风格。太平跳脚龙灯与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紧密相连,蕴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

余干正骨法

余干江氏传统中医正骨法的创始人名江楼,三十年代在上海师从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学习武艺、中医理论及伤科正骨手法。1933年参加江西省举办的国术擂台赛,获得了全省第一名。同年又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在南京举行的国术比赛,获得国民政府体育委员会颁发的“国术无双”奖牌,1937年他再次代表江西省出席在长沙举办的全国武术擂台赛,荣获第二名,获得银质奖杯一只。解放初期,任余干县人民医院骨伤科医师。1979年获国家武术比赛一级裁判称号。1981年被余干县政协聘为政协委员。

鄱阳瓦屑坝祭祖

鄱阳瓦屑坝位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莲湖乡、鄱阳湖东北岸的吴家港边。瓦屑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移民集散地,享有“江南第一移民圣地”美誉,在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自瓦屑坝迁徙。迁居的移民后代怀着思乡之情,“寻根”之意,从全国各地来鄱阳瓦屑坝寻根问亲,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鄱阳瓦屑坝根亲祭祀习俗”。

除了以上这些民俗外

上饶还有许多

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想要了解上饶更多

就约上你的亲朋好友

一起来上饶体验吧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综合

初审:黄昱艳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投稿邮箱:2792173215@qq.com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