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中轴线迎旅游热潮,中轴线旅游服务将有管理规划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在这条线路上,串联着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等15个遗产构成要素,它们也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地标。

随着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中轴线骑行、中轴线City Walk(城市漫步)等旅游线路兴起,中外游客穿梭于历史与现代的“时空长廊”,探索时代印记,体验北京的文化魅力。

记者获悉,北京市文旅局将加强对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的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规划》,设置多语种在线游客中心,进一步发挥北京中轴线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密集区优势,让北京中轴线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8月4日,游客在前门牌楼下打卡拍照。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换个角度,北京市民重探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一“家门口”的世界遗产,重新“阅读”古都北京的悠远历史。

永定门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8月6日上午,五年级小学生林浩宇和妈妈在这里一起完成了一项特别的暑期实践作业——他们在永定门城墙周围,按照地图搜寻中轴线的标志物,其中就包括了永定门的标志性井盖。“老师让我们找找历史留下的痕迹。”很快,林浩宇就找到这个刻有“北京中轴南端点”的井盖,这个发现让他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北京市民陈晓(化名)和好友准备从永定门出发,开启他们的中轴线徒步之旅。得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陈晓立刻提议带着外地的朋友一同探索这条历史长廊。“我从小在这儿长大,对中轴线有很深的感情,我会尽力把我知道的关于中轴线的故事都告诉朋友。”

大学生巴晨(化名)从小生活在鼓楼附近,8月6日,巴晨参观了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中轴线申遗成功,社区里的长辈们对此尤为关注,他们都很高兴,纷纷讨论中轴线申遗对北京的意义。”

“时间的故事”展览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通过不同的篇章,从钟楼到故宫,全方位展示了中轴线的历史风貌。互动环节中,巴晨还与门神互动抽取专属签文,玩了体现中轴线建筑细节的“消消乐”游戏。

巴晨说,数字体验活动不仅增加了她对中轴线历史的了解,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数字体验融入景点参观可以这么有意思。”巴晨期待在中轴线上能开发更多深度游项目,让外地游客能真正领略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漫步其间,中外游客感受古都魅力

暑假是北京的旅游旺季,以前旅行社业内有句老话——北京旅游是“爬长城、看故宫、吃烤鸭”,这也被称为北京旅游“三件套”。国家金牌导游、北京京骑文化联合创始人窦俊杰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三件套”应该升级为“四件套”——爬长城、看故宫、吃烤鸭、玩中轴线。

前几天,北京市文旅局组织开展了中轴揽胜文化探访活动,游客中不乏外地、外籍游客。窦俊杰带领游客们登景山,参观鼓楼、雁翅楼,漫步东不压桥、万宁桥……游客们聆听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直观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

8月5日,外国游客在万宁桥上拍照。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前门大街、景山公园、先农坛等景点,游客们通过各种体验、互动活动了解北京中轴线。在前门大街,山西游客张先生和家人们体验了手工拓印铜片工艺,亲手制作了一张有天安门图案的铜片。“我们之前对中轴线了解不太多,但看新闻知道中轴线申遗成功了,感觉很有意义,我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了解。”

导游张力在前门大街带领一批游客参观。他介绍:“中轴线周边一直以来都是北京旅游的热门路线,故宫、天安门,几乎每个来北京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这些地方。”现在,张力更加注重向游客介绍北京中轴线,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古都的文化底蕴。

在景山公园,摄影爱好者章媛媛登上万春亭后直呼:“太美了,也非常自豪!”她感叹道,“站在顶上远眺,很感叹古人能够这么精确地找准中轴线并建造。”

环境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展梓家对先农坛有深刻印象,他说,不同于中轴线上其他热门景点,“先农坛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建筑空间和植物绿地的格局。”如今,先农坛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所在地,收藏并展示了大量与古代建筑、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农业历史的重要场所。

专家建议完善讲解、交通等,构建全球推广工作机制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它串联起15个遗产构成要素,这不仅是一条历史长卷,更是一条感受中国文明、古都文化的旅游线路。未来,如何让更多中外游客了解北京中轴线?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葛磊认为,中轴线旅游充满“庄重感”,未来可以多元化开发“仪式感”“趣味感”“传承感”和“烟火气”。

葛磊解释说,现代文化旅游强调的是沉浸性,建议可以借鉴西安的“入城仪式”,打造常态化的北京中轴线“中华迎宾礼”,让游客感受中华气派、大国风度。从趣味感来看,面向年轻一代,中轴线旅游应更加有趣,“比如把游览过程开发成寻宝游戏,比如利用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

葛磊同时表示,中轴线是中小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最佳课堂,建议开发包括研学课程、研学导师、研学基地等系统化的研学旅游体系。此外,中轴线上不仅有历史的宏大叙事,也有人间烟火气,要把好吃、好玩、好住的内容推荐给游客,尤其应重视让北京老字号重现新活力。

在服务方面,葛磊建议打造北京中轴线旅游的服务保障体系。首先是互联网服务体系,形成“网上中轴线”。其次是讲解员服务体系,不仅要有专业讲解员,还要积极发展义务讲解员。

对此,窦俊杰也持相同观点,“在目前的导游证考试中涉及中轴线元素的内容并不多。但要讲解中轴线,涉及内容很丰富,也很专业,跟讲解故宫、颐和园不太一样。”因此,窦俊杰建议建立北京中轴线导游员讲解体系,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中轴线的文化、历史,开展更加专业的旅游接待。

除了专业的服务保障,葛磊认为,区域交通服务体系也十分重要,尤其要实现步行的通达性和区间交通的便捷性。同时,应建立国际旅游服务体系,为全球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旅游服务。此外,建议成立中轴线旅游联盟,实现资源的有效协同。

记者注意到,近期,入境游游客量显著提升,不少外国游客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葛磊认为,中轴线完全有机会、有资格成为面向世界的新名片。葛磊建议,应形成合力,构建中轴线全球推广工作机制。善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通过创意新玩法,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体验中轴线、传播中轴线。“通过中轴线旅游的人性化服务,真正打动外国游客,形成可持续的口碑效应。”

将设置多语种在线游客中心,打造北京中轴线特色IP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将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迅速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并开展相关工作。

据介绍,北京市文旅局将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在进一步加强对中轴线文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持续做好传承利用工作。

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的统筹谋划将进一步加强。尽快制定《北京中轴线旅游服务管理规划》,围绕北京中轴线遗产旅游的开发与利用,设置多语种在线游客中心,设计主题深度游、City Walk游线和统一的标识标牌、打造北京中轴线特色IP等,进一步发挥北京中轴线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密集区优势。支持中轴线文创产品开发,推出一批能够展现中轴线壮美景观、人文精神和建筑艺术的“北京礼物”。

同时,加大对中轴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在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定、北京市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等工作方面,为中轴线及沿线建设储备优秀人才,支持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提升非遗传承人综合素养。

在艺术创作方面,北京市文旅局将用好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北京中轴线题材的精品创作。与中轴线遗产区域内的国家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知名演出场所深度合作,加大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孵化力度,扩大中轴线遗产区域文艺演出的国际影响力,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

此外,还将依托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平台,加强与国内其他遗产地的旅游推广、文化交流。重点宣传包括“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内的8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北京作为全球世界文化遗产最多城市的文化魅力,加强与其他国家文化遗产地的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实习生 姜扬涛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