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的王妃岛。胡晓平 摄
◢在中国西南,川、滇交界的高原地带,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泸沽湖。泸沽湖位于盐源县泸沽湖镇,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有汉、蒙古、彝、纳西、藏等7种民族,总人口24257人,除了这7种常住民族,湖畔还住着摩梭人,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泸沽湖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香格里拉的源头”。这里四季皆景,各美其美。春季,踏足湖畔,观平湖倒影,鲜花开放;夏季,乘船而下,嗅雨后清新,见水美草香;秋季,登高望远,品黄叶暖色,望高空雁鸣;冬季,立于阁楼,觉寒冬苍茫,看海鸥迁徙。生活在此,犹如徜徉画中。
◢这里被称为“东方女儿国”。长期以来,湖畔居住的摩梭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他们沿袭着远古母系制遗风,摩梭家园、“达巴”宗教、“成丁礼”等民俗风情,且代代相传,创造出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明显的摩梭文化。
□梁颜 任倩茹
摩梭文化演绎独特浪漫
“阿嘟喂,阿嘟喂,老祖母睡了,妈妈还没睡,你先别来,你先别来……”歌曲表现的正是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即建立婚姻关系的摩梭人,男女各自生活在母系氏族家中,男方夜晚走访去女方家里居住,白天回到母系家族中生产劳作。男女双方生下的孩子归属女方母系家族,由女方家族抚养长大。
“母系家庭”成员一般在10人以上,家中一般由一名能干的妇女任“达布”,即女管家或一家之主,主管财务及家务,其余成员由其女及女儿的孩子三代人一起组成。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努力协助“达布”,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
值得一提的是,走婚是一对一的婚姻关系,并非随意的“乱走”,而是有着特定的程序和规则。
同样,在泸沽湖畔有着神秘神话色彩的还有“成丁礼”仪式。相传,“成丁礼”源于摩梭人远古的“达巴”口诵史诗《创世纪》中人“狗换寿”的神话传说,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儿女,一般在7岁、9岁或13岁时举行“成丁礼”仪式,即“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仪式,标志着摩梭儿女可以作为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并参与社交活动。
摩梭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
“非遗”技艺展示摩梭风情
如今,摩梭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里,正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着时代温情。
“近几年,不少游客以及高校学生来泸沽湖旅游期间,都会来工坊体验摩梭传统织布技艺,我们手工做的一些小包包、小配件,他们也非常喜欢,不少人都已经来了两三次了。”喇建莉说道。
摩梭人服饰“非遗”工坊的成立是喇建莉对摩梭传统纺织技艺的深情诠释。该工坊位于喇建莉家传统的摩梭人四合院中,在这里,不仅能够体验摩梭人服饰制作,还能感受传统的摩梭人的生活习俗。
自2016年起,喇建莉开始进行摩梭人“非遗”服饰制作,在盐源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23年,摩梭人服饰“非遗”工坊成立。织布机前的喇建莉,以手工麻布为原材料,用一双巧手将精巧的民族图案交织,制作成数件民族风浓厚、色彩艳丽的衣服、腰带等服饰用品,深受游客和当地人喜爱。
喇建莉表示,摩梭人服饰“非遗”工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通过手工制品这个载体,把民族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摩梭文化,爱上泸沽湖。”喇建莉说道。
如今,盐源县按照建设“文旅名县”发展战略,盘活用好优质文旅资源,统筹做好景区提升,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鉴和共同繁荣。
2024年8月28日,盐源县泸沽湖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融入古老节庆习俗转山转海节中,以“花香千里迎贵客·山海如梦品‘非遗””主题,扩宽了“转山”“转海”节习俗庆祝的形式边界,让无数情谊源源不断地在融合创新中对外流转。
当天清晨,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敬仰,一边转湖绕山、一边祭祀,舞蹈、歌声、笛声、欢笑声与马铃声相互交融,与山海自然共鸣。期间,千人甲搓舞、阿哈巴拉调、织布、摩梭传统技艺等多种摩梭“非遗”技艺一一呈现,同时,游客们在现场还免费品尝了花花糖、猪膘肉、阿里粑粑等丰盛的摩梭“非遗”美食,观看了祖母舟比赛等系列民俗活动。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个民族符号的古今拼接,一份份文化乡愁的起承转合,汇成一幅包罗万象、风情万种、浪漫温情的文化长卷,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