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镇山王庙村位于青岩古城东城门外,土地平坦,森林覆盖率高。有许多原生态的森林覆盖区,千年的古树,几百平方米的山丘,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距镇中心3.5公里,村落离古镇中心较近,古镇旅游的发展能很好辐射到山王庙村,成为发展旅游后备开发资源,还有丰富多彩的古镇文化。
(山王庙村)
村内有一条贯通寨子的老榜河,在村域范围内有3公里,流域境内还有神奇的九眼井景点,沿岸风景迤逦秀美,加之保留完善的2500米的石板古驿道和布依族刺绣工艺品,布依族风情和文化底蕴浓厚的特色更加突出;旅游设施配套齐全,村内建有横跨老榜河的景观桥、少数民族文化广场、布依族文化展示厅;村民创业热情高,积极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1.
文物古迹
青石桥
此桥位于黔陶路口,修建于1965年,全用青石板建造初,在青石桥现在的位置是一个比较低矮的小桥。很容易被水淹没、损坏,又年久失修,桥面垮塌,有人过此桥去黔陶看电影不慎落水。于是,建了木桥暂时使用后,花溪区公路段出资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修建了青石桥。为确保桥体坚固,加用水泥和青石板,便形成了现在的青石桥。青石桥下有一条河,这条河流发源于水塘堡,流经歪脚、叉河、惠水。村里并未为此河命名,只常唤作“河边”。最初,河水可作为饮用水,后被污染就不再饮用。2008年,商人付强华为经营烧烤店,打制六块直径3米的形状不规则的水泥石板连接河两岸,而每块石板间由宽三十厘米左右的小石板相连接。
村落古树
山王庙村曾有两颗历史上千年的古树,均为枫香树,曾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目录。但由于村民不懂得如何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无意破坏了老树的树根,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两颗老树于2006年左右已倒。现存的还有一颗有3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就位于其中一颗千年老树树址旁几米处,香樟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此外,村内还有很多松树。其中一颗树龄50年左右的松树昂然挺立在民居之中,英姿飒爽,展示了整个村落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
(村寨古枫木)
2.
传统民居
编竹夹泥墙
山王庙村的建筑特点之一是用编竹夹泥墙,这和其他布依族村寨的石头房子不同的地方在于,这种建墙形式起源很早。我们看汉明器或画像石或砖,常有露柱枋的墙壁,这就是今日南方盛行的编竹夹泥土壁,这种墙壁在唐、宋壁画上也常见到。凡是产竹的地区这种墙是很经济可用的,因为这种墙很薄,不甚能保温,所以在产竹的温暖地方,用这种墙最合适。它另外的好处即是 不易拆裂,不怕老鼠咬,不怕贼盗挖(因挖洞时遇竹便响)。
(古墙一角)
3.
民族工艺
缝衣
山王庙村的建筑特点之一是用编竹夹泥墙,这和其他布依族村寨的石头房主要是手工制作民族服装。村里曾有罗顺舟(师承大窝寨陈氏)、罗天祥(自学)两人擅长服装制作。罗顺舟的裁缝技术并没有得到传承处于失传状态,罗天祥的裁缝工艺先是传给其儿媳罗国线,又由儿媳传给其女儿、儿媳。
据罗国线口述,最初做的衣服依靠购买棉花来手工纺纱,利用织布机织布,自己用染料印染,自己依靠记忆绣花,一般布长6尺,现已不流行,称为小布。其后,正逢使用布票之时,一年仅有3尺布票,不够穿,所以就自己织布做衣服,自己绣花,所做衣服不外卖,仅供自己穿,使用土布。后来,纺织技术发达,市场上兴起料子布,一般情况下不自己织布,绣花机也产生,不用自己绣花。制作衣服主要经过测量尺寸、购布、剪裁、贴花、挑边、缝补纽扣、钉扣子等几道工序。其中纽扣都是手工缝制,花边可人工绣也可机子绣。女士服装主要有排腰、托肩、领边、腰带、围腰、袖口、头巾等部件构成;儿童服装有长杉子和帽子以及马甲外衫,男士服装主要是上衣、裤子和帽子。
山王庙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围绕乡村旅游方向和特色产业进行布局,即 “以点串线,以线构面,以面连片”的发展构思,加强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引进运作成熟的旅游、住宿、餐饮、文化经营企业入驻;开拓本村旅游发展道路,以布依寨古村落、村寨古驿道、古屯堡、环村河道等为旅游元素,打造山王庙村 “小而美”“小而精” 的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建设出旅游分区功能明显、发展与生态融合的青岩古镇乡村旅游集散地。
编辑丨 刘雨诗
编校 | 唐赟
审发 | 孙志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