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烈,历史研究者、摄影爱好者,热衷于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以及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2020年起,子烈开始以摄影形式记录自己看到的上海。城市随机观察第11期,跟随豆瓣友邻@ 子烈,看到上海的主流和非主流,也在“误读“中重新发现上海。
喧嚣与边缘
子烈将上海的城市风貌划分为“主流”与“非主流”两种,两者共同构成他所观察到的上海——既有繁华喧嚣的一面,也有被忽视的边缘角落。 “主流”的上海离不开黄浦江、苏州河、外滩等大众熟知的地标,它们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热闹的区域,是摩天大楼、古典主义西式建筑与梧桐树荫覆盖的街道的汇聚之地。
南京路,从中央商场望向慈安里大楼
新天地
“非主流”的上海则隐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长期被人们忽视。 市郊的角落、中心城区被遗忘的街区,以及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杨浦,延吉五、六村
杨行,碉堡
在子烈看来,“主流”与“非主流”的上海总是相互交织出现。他曾在黄浦江上看到过一条出没于黄浦江和某条支流上的破旧小船,船上有块牌子上写着“电焊”两个字和一串手机号码,这个“非主流”的场景却出现在“主流”的黄浦江上。又比如至今仍停泊在黄浦江轮渡码头的黄白配色老式渡轮,对于80后和更年长的上海人来说是“主流”,对于习惯新式空调渡轮的90后、00后,却是实在的“非主流”。
“电焊”小船
老式渡轮
世界的上海,江南的上海
2020年9月,子烈在复兴东路靠近黄陂南路、距离新天地咫尺之遥的地方看到了「世界的上海」。照片中,作为背景的高楼与前景的两栋石库门风格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现代化的高端住宅翠湖天地,另一边是历史悠久的又新印刷所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 这两类最能代表上海的建筑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完美体现了上海的特点——世界潮流与本土文化的共存。
2022年11月,在上海青浦的重固镇,子烈看到了「江南的上海」。重固老通波塘是一个保留历史原貌、尚未被旅游开发的郊区古镇,没有朱家角、新场等上海知名的江南古镇那么出名, 但这才是上海郊区最普遍的状态——保持着江南古镇的原生态生活场景。
历史误读:虹桥疗养院里没有小洋楼
伊犁路2号作为“虹桥疗养院旧址”而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的英式建筑
虹桥疗养院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标,然而关于虹桥疗养院的旧址却有一个典型的“历史误读”,即虹桥疗养院旧址并非伊犁路2号那两栋被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的英国乡村风格别墅。
伊犁路路口的英式建筑
现存的英国乡村风格别墅
刊载于1934年5月《中国建筑》第二卷第五期上的“院址交通图”明确标明虹桥疗养院与伊犁路(时名法磊斯路)有一定距离;另一张“总地盘图”则显示,除去门房与汽车间,虹桥疗养院只有2栋建筑,无论方位还是房屋样式,都与现存的两栋英式建筑截然不同。 这两栋英国乡村风格别墅实际上是位于虹桥疗养院旧址旁边的住宅,或许是因为大众普遍认为“疗养院”应该环境优美、建筑舒适、具有完善配套设施,所以自然地将它们看作是“虹桥疗养院”,并一代代将这个看法传承下来。
虹桥疗养院院址地图
虹桥疗养院航拍图
作为历史研究者,子烈认为在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出现“历史误读”是很正常的,在记忆的形成、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误会、理解错误。误读的存在,往往意味着“真相”被掩盖,讲清真相是厘清误读最重要的意义。 以虹桥疗养院旧址为例,真正的虹桥疗养院是已被拆除的现代主义风格大楼而非这两栋英式别墅,也就意味着早在1930年代中期,上海已经有与世界潮流接轨的现代主义建筑,讲清这一点能让更多人看见当时上海摩登的一面。
虹桥疗养院旧照
在“误读”中看见上海
今年是子烈观察上海建筑的第六年,未来他还会继续观察上海的各类建筑,并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更多的“误读”。一方面来说,通过观察、记录,能与大家分享更加丰富、多元的上海,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另一方面,在上海的各处角落里,还有许多“非主流”的上海故事等待被人发现、讲述,这些是他与这座城市最深刻的连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