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教授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学术盛宴。(3月25日《珠海特区报》)
在这场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的讲座中,谢赫特曼教授以自身经历向年轻学子证明:那些看似天真的“为什么”,正是叩开真理之门的密钥。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谢赫特曼童年时期对雨后彩虹的痴迷追问,在特拉维夫大学实验室里化作对准晶体结构的执着探索。1982年4月8日的那个清晨,当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违反传统晶体学定律的五重对称衍射图样时,这位材料学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面对《自然》杂志的退稿信和权威学者的嘲讽,他坚持了整整十年,最终让准晶体的存在成为科学界的共识。这种对常识的挑战精神,在珠海创客中心同样闪耀:当学生们展示出能实时监测城市内涝的物联网系统时,谢赫特曼欣喜地发现,那些在传统教科书之外的创新思维,正在中国校园里蓬勃生长。
求真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科学需要叛逆者”,谢赫特曼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如是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曾专门修改“晶体”定义以否定他的发现,这种来自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否定,也恰如科学哲学所揭示的范式转换阵痛乃至范式革新规律。但历史最终证明,正是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推动着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展。北师港浸大智能空调管理系统研发团队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在珠三角湿热气候条件下对传统温控算法的颠覆性改进,正是对既有理论框架的创造性突破。
向善是科技探索的归宿。在创客中心,谢赫特曼特别驻足于低空飞行技术展区。这些原本用于物流运输的无人机,被学生们改造成山区医疗物资运输的“空中生命线”。这一实践精神令人联想到科学史上诸多以技术普惠社会的典范。科学巨匠们用行动诠释:真正的科技创新,永远指向对人类福祉的关怀。正如谢赫特曼所说:“看到珠海年轻人将理论探索与城市治理结合,就像看见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在现代社会重燃。”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从爱因斯坦16岁追索光速奥秘,到屠呦呦在古籍中发现青蒿素的秘密,科学史上每个重大突破背后,都跃动着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北师港浸大“博雅讲坛”第十讲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年学子触摸到诺奖奖章的温度,更在于播种下思考的基因。当珠海的晚风掠过实验室窗棂,那些正在调试无人机的年轻身影,或许正在书写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学传奇。因为在这个时代,每个保持好奇的灵魂,都可能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星辰。(作者 刘纯银)
相关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