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原 || 《诗经与岐山》中诗人周公与周公的诗(四)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周公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诗人,但他的诗作在历史上却具有开启山林,成就一代诗风重要意义。其诗作主题鲜明,风格独特,艺术性较强。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一是充满心系社稷、忠君爱国的强烈忧患意识。周公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因而他的诗作也表现了其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战略眼光。周公时刻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他深知一个蕞尔小国能够正月出兵、二月伐纣获得全胜的原因,不仅是指挥得当,将帅齐心,而实在是殷商失去民心,周人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周公并没有盲目乐观,他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是他觉得天命的无常,老天他今天爱夏,明天爱商,现在爱周,那么他下一个又会爱谁呢?所以他居安思危,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他在《文王》一诗中深沉而冷静地表达了这种情绪,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子民:“看,殷商的贵胄们多么不情愿的来到了周京,老天的心事真难捉摸得透,请把殷商当做一面明亮的镜子,时刻想一想怎样保住天命,让他不要变卦,保住天下各国的长期信任,保住周代江山千秋万代。”周公的忧患意识基于对历史和现实乃至未来的深思远虑,代表了周初政治群星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周人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周公的忧患意识说明周公对周室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衍生的危机感成为周公握发吐哺,积极作为的动力源泉。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二是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希望和平的心愿。周公亲自领导了为期三年的东征战役,即周初的三年卫国大战,这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楚。为保卫年轻的西周王朝,不得不重操戈甲,应对气焰十分嚣张的武庚、管蔡和东夷叛乱势力,卫国战争进行得那样惨烈,不但人员大量伤亡,就是无辜的象群也不得不离土而迁。班师回归的途中,他作了《破斧》一诗,其中他借战士的口吻说道:我们的战斧豁豁牙牙,我们的身心多么疲乏,好在我们大获全胜,把叛敌的势力全部铲平。我们这些才安生不久的苦命人啊,什么时候能迎来天下长期的和平安宁。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三是善于运用形象化大描写方法。周公的大多作品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题材,用“比”、“兴”和衬托的方法,绘声绘色,使读者易于理解,而且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所咏之词”。如《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是用在婚礼上的一首贺词。用盛开的桃花比喻美丽的少女,而且说明婚礼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的。用的就是比的方法。《关雎》以成双成对的水鸟起兴,对婚礼上新夫妇进行由衷礼赞,就是兴的方法。用衬托的方法,是为了先造成一种抒情的气氛。如《东山》四章,每章开始的一段都是“我砠东山,慆慆不归。我来东山,零雨其濛。”以这种凄凉的情景衬托出,一个离家三年的士卒结束了战争生活,在蒙蒙细雨中踏上归途以及到家后的哀怨心情。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四是文字简练,节奏感强。如《芣苢》是一首描写春天里,妇女在野外采车前子的欢愉情景:“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边采边唱,此唱彼和,诗歌的节奏既反映了欢乐的情绪,也反映了迅速敏捷而熟练的摘采动作。声音节奏转换为动作形象的节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周公创作的诗歌在《诗经》中数量较多,质量较高,是中华诗史上官职高、名气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作于周初,《诗经》以前的诗歌,多为口诀式,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书籍,周公是《诗经》有名可考的作者中创作时间最靠前的一位,因而他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泱泱诗歌大国,由一位享誉古今中外的大圣人作诗歌创始人,确实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摘 自:《〈诗经〉与岐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