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苗中国万里行
花苗由上海为出发起点,向全中国进发。
《密勒氏评论报》主缝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委托斯诺前去中国各地旅游景点采访,写出采景文章,然后刊登在《密勒氐评论报》副刊上,向国外介绍中国名胜景点风光,吸引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人来中国旅游观光。国民党交通部长孙科非常赞同这个安排,并对斯诺的采访提供了积极的支持。斯诺乘着孙科提供的专门列车,开始了在全中国为期四个月的旅游采访。
一
“我游览过长江下游和大运河沿岸所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太湖上的岛屿,芳草萋萋的岸边的桑树和缫丝机;杭州西湖的佛寺和宝塔;扬州优美的渡桥及马可·波罗像,在忽必烈统治时期马可·波罗治理扬州达三年之久;有‘中国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河汊交错,以其游船画舫和美丽的歌女而闻名;南京的大明城墙和中山陵所在的雄伟的紫金山。还有北方的许多名胜:神圣的泰山,孔庙和孔夫子的诞生地,以及孟子的故里。最后还有我后来称之为‘故里’的北京,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屋顶,汉白玉祭坛,紫红色的城墙,绿树里掩映的庙宇和宫殿,挺拔高耸的刺槐和美丽的街景。出了长城,我乘坐流线型的舒适火车,在日本人管理下的南满铁路上旅行。在沈阳,我拜会了东北的年轻统治者张学良少帅。我看到了沙俄建设起来的哈尔滨,那里有不少的俄国居民。在殖民地的朝鲜,我第一次见到了在外国征服统治下生活的人民。”(注1)
1929年斯诺在孔子的诞生地泰山和孔子的后裔合影
二
“火车(这列火车还新,很舒适)在河南和陕西的景象奇异、层层重叠黄土山中缓慢地爬行,最后开进西安府新建的漂亮车站。”(注2)
“这一令人惊叹的黄土地带,广及甘肃、陝西、宁夏、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充分的时候异常肥沃,因为这种黄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有几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层。地质学家认为,这种黄土是有机物质,是许多世纪以来被中亚西亚的大风从蒙古、从西方吹过来的。这在景色上造成了变化无穷的奇特、森严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馍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状、不可思议有时甚至吓人的景象,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注3)
“在这里,虽然可見到田畴和耕地,却难得看见房屋。农民们也是在那些黄山里藏身的。整个西北多少世纪以来已成了习惯,都是在那坚硬的淡褐色的山壁上掘洞而居的,中国人称之为‘窑洞’。可是这种窑洞同西洋人所说的洞穴并不是一回事。窑洞冬暖夏凉,易于建造,也易于打扫。就连最富有的地主,也往往在山上挖洞为家。有些是有好几间屋子的大宅,设备和装饰华丽,石铺的地扳,高敞的居室,光线从墙上的纸窗透进室内,墙上还开有坚固的黑漆大门。”(注4)
三
“横在重庆和成都之间,是最肥的地皮中的一块。那铁锈色的泥土一年有三次收成,它丰富的化学成分似乎是取之不竭的。耕耘过的小山围着道路,乡村和人相继不断。农舍的特异的建筑,使見惯了造在稻田里的平顶泥平房的从中国东部来的访问者,感到惊奇。四川的村屋,在它的极倾斜的三角形草茸屋顶下面,常是二层的楼房,有着刷白的黑松板镶装的墙头,所以远远看来,极像英格兰的乡村。那景象的某种说不清的性质——也许是那鲜明的绿色和偶然一见的吃草的羊儿——加深了这种幻觉”。(注5)
四
“我很少见到过比台湾中部种甘蔗的丘陵地带更为宁静,更富有田园风味的地方。我乘坐的火车经过那里,到了日月潭。湖泊的四周群峰环绕,彩虹辉映其间,很像是吕宋岛北部的伊哥洛山。事实上,附近的土著和伊洛哥人的血缘很近,只是更加原始而已。他们为我举行了一场古怪的音乐会,使用的乐器全是些重量不同、长短不一的棍棒。地上挖了一个个坑,上面覆盖着大小不一的石板。演奏者就交替着把棍子投到石板上面,这想必是人类最早的乐器演奏会的一种形式”。(注6)
五
“广州仍不失为一座非常有趣的、充满活力的热闹的都市。商店里摆满了色彩鲜艳的绫罗绸缎;小巷里手艺人在制作飾有玉石、象牙和次等宝石的精致工艺品以及黑檀木家具;白天,宾水区人力车、电车、冒烟的公共汽车和手推车来来往往,非常热闹。此外,还有像牲畜一样的脚夫,他们汗涔涔的褐色背上驮着沉重的负担。到了夜晚,这里就变成了一部旧中国电影上的一幕:无数舢板上千盏万盏的灯火点缀着暗淡色的珠江;码头一带,游艇上的五彩灯笼一个接一个,宛如一条顶链;歌女们的尖嗓子和欢声笑语令人兴备;鸦片烟味和花船上的花茶芳香混成一片;暖和、丰饶和迷人的南国夜色中,弥漫着从成千上万的炭火炉上飘来的大蒜、酱油和饭菜的气味。”(注7)
六
“云南府从人道的角度来看,是令人憎恶的,但是她的自然环境却很优美。这座历史名城,有着古老的城墙,有着一切边远城市应有的色彩和令人陶醉的格调。这里既是铁路和公路的终点,又是商队的出发地。马匹和骡子从石砌的城门进进出出;狭窄拥挤的街道上熙熙攘攘,这里既有狡诈的商贩,从外地来的人,又有当地给太阳晒得皮肤黝黑的男男女女,他们分属于十几个不同的民族,穿着色彩鲜艳,而且往往绣有美丽图案的服装。袒露着宽肩膀的藏民,跟他们的狗一样邋遢,他们在街上东游西逛,张大着嘴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文明的内地运来的劣等货色和电灯一类的稀罕东西,出神地望着电影院和蒸汽火车头。那里的电灯光线十分昏暗,在一片明灿灿、十分耀眼的煤汽灯光中,不免黯然失色。远山如黛,那个地区资源丰富,景色秀丽,一切都令人赏心悦目,仿佛唯有人是卑微的”。(注8)
斯诺通过在全中国旅游采访转了一大圈,发现中国地域广褒,幅员辽阔;山河锦绣、景色明媚而奇异;沃野万里、矿藏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人民勤劳耐苦;既是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富有无限活力现代国家。通过这次旅游,他基本上知道了中国,从心底喜欢和热爱上了中国,他由此决心在中国长期生活,食用中国沃土中产出的食粮,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营养,去进一步磨练自己去更好的成长,去为也是自己的故乡,也即中国和中国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注1)摘自《斯诺文集》第一卷第4页
(注2)摘自《西行漫记》第13页
(注3)(4)摘自《西行漫记》第29-30页
(注5)摘自《斯诺文集》第三卷第170-171页
(注6)摘自《斯诺文集》第一卷第41页
(注7)摘自《斯诺文集》第一卷第45页
(注8)摘自《斯诺文集》第一卷第62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